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 ——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三)区域优势转移
  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全国分别占据了若干领域的中心地位。在媒体报道中,上海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等;广州是外国投资中心和生产加工中心等;而北京则是政治、文化、信息、教育中心。再过5年或7年以后,全国教育中心还会在北京吗?教育中心是否也会随同某种中心区域转移而发生变化呢?
  工业中心转移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已发生过若干例工业中心的转移:辽宁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老工业基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工业产值都超过辽宁,工业中心已经转移。我国西部也曾经是有色工业中心,如西安、兰州、重庆、武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现在也随着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向沿海地区转移。现在广东的东莞和惠州,江苏和浙江的苏州、无锡、昆山、江阴等地级市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某些省的工业总规模。[1]从经济中心转移的历史看,工业中心可以转移,第三产业的教育又何尝不会如此呢?
  再从我国历史上看,教育中心并不都在北京,曾经分别在西安、重庆、南京、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随着历史变迁,教育中心也随着转移。唐朝时我国的教育中心在西安,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习俗中依然可以看到。后来教育中心转移到了欧洲、北美和日本。在唐朝,我国的教育中心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亚洲的。就像现在一些国家的教育中心一样,不但是本国的,也是全球的,如伦敦、巴黎、波士顿、东京等。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小康化的逐步实现和华夏文化复兴,中国也有可能成为亚洲高等教育的中心。只有北京将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北京的高等教育中心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
  二、校园向边缘扩散
  在传统上,高等教育主要是在中心城市的大学校园内进行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大学,在我国主体是国立大学。但是,现在中心城市的大学校园已经开始向边缘扩散。从1980年开始,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和人才开始从内地流向沿海地区。当来到沿海地区的年轻家长们遇到了子女入学困难时,内地一些中小学优秀师资和校长们就被高薪招聘到沿海地区。又过了一些年,沿海地区的孩子高中毕业,他们的高考升学成为问题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沿海地区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家长期望子女进入好大学,如果本地没有大学或好大学,就到外地读书;如果外地名校进不去,就出国去留学。
  对高等教育有需求又有发展实力的沿海地区,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然兴起中学的发展,再兴起大学的发展。从本地独立发展大学到引进内地名牌大学的过程,都是在较短时间完成的。兴学热潮开始只为解决子女升学需求,后来转变为提升本地文化素质与文明环境,现在又增加了人才战略和完善法制环境。当沿海地区经济转型、产品换代时,他们又看到高等教育将带来的知识、人才、科研和服务行业就业等综合资源。
  沿海地区的政府和企业最先看到了高等教育的综合资源与发展前景,便开始像吸引外资一样,给予内地大学丰厚条件、优惠政策,鼓励内地名牌大学在沿海建立“外地校区”、“分校”或“二级学院”。
  这种趋势还得到了两项外部因素的催化:一是近年来高速公路和汽车业及民航业的发展便利了师资移动,节省的路途时间方便了“外地校区”和二级学院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如果从中关村到王府井往返需要两小时,交通高峰时需要三小时的话,在同样的时间不但足以飞到任何一个沿海城市,而且一个半小时就能飞到汉城,两个半小时能飞到香港,三个多小时可到东京。[14]
  二是数据通讯技术普及。1994-1995年以后,网络视频点播技术、无线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和网络会议软件开始普及,在校本部课堂及专家报告会实况都可以传输到远距离的分校区或二级学院,数字化图书馆将图书资料送到学生宿舍的电脑屏幕上,无论学生在哪里,都不会再感到有距离感和时差。[15]
  还有一项负面因素从另一个侧面催化新校区的发展,老校区有许多体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些竞争政策对老教师有利,对青年教师发展不利。前者开始对市场变化和新技术、新知识反应迟缓,而青年教师对新东西接受快,行动敏捷。如果优秀青年教师向沿海地区转移,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也将随之转移。近年来的理科诺贝尔奖得主年轻化,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注:2002年一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年仅44岁。)而且,我们只知道一些科研成果是某个名牌大学教授做出来的,而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一个校区做出来的,多数不在城市中心的校区。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其中有内地大学缺乏资金的原因,也有内地大学管理机制不够市场化和内地名牌大学经院式的办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力的原因。(注: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写道:“大学成了一台复杂的‘官僚机器’”。参见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65.)还有教育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学习型企业与学习型社会的出现,都可能促使学校向边缘地区扩散。我们在现实中很容易观察到这种边缘化的发展趋势。边缘扩散的影响之一是人才流动后带来的区域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16]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