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违宪的制度保障
《21世纪》:强调纠正违宪的及时性,其最终的落实如何体现?
季卫东:现在强调纠正违宪的及时性,注重
宪法解释,提倡首先解决地方性违宪问题,无论立论的出发点是落在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上还是落在人权事业上,在逻辑上必然要推导出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任务——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或者另行设立的具有司法性的宪政委员会,从立法机关的外部来监督法律法规是否符合
宪法,同时也严格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违宪行为。
可以说,
宪法监督机制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司法性程序上,很可能好看不能用,还得小心轻放冷处理。而法律实践对于可操作性的要求反过来就会成为促成“
宪法进诉讼”(容许法院在审判中援用宪法规范)乃至“
宪法诉讼”(容许法院纠正任何形式的违宪行为)的动力。
《21世纪》:为什么在谈到
宪法保障制度时要特意强调
宪法解释这样具体的事项呢?
季卫东:
宪法作为根本规范具有抽象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约束政府权力的准绳。一般而言,解释主要与执行、应用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讨论落实
宪法规定的时候谈到加强
宪法解释是顺理成章的。
根据现行
宪法第
67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职权当中包括解释
宪法和解释法律。但是,
宪法并没有让立法机关去包揽甚至垄断法律的解释权,也没有禁止最高人民法院就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
宪法性法律(包括
宪法、
宪法修正案、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相关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