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CL李东升他改制成功了呢?大家知道李东升最初他跟惠州市政府有一个制度安排,有一个契约章程。这种安排就在96年的时候,和政府签订了五年期的放权经营协议,按照协议约定:TCL到96年的三个亿的资产全部划归政府,此后每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不低于10%;如果增长10%-25%,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15%;增长25%-40%,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30%;增长40%以上,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45%;超出部分奖励给管理层。
正是这种制度安排使得李东升和他的管理层在今年一月三十号,TCL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李东升所拥有的股份增加一举超过十个亿进行管理层收购,这种MBO并非典型的。它事先有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也很难复制,所以长虹集团,对倪润峰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这说明了整个法律制度的缺失、企业微观制度、企业内部制度,没有一个预期,造成了企业的各个情况不一样。结果,情况相同,结果不一样。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这也影响到现在中国很多国企的老总,他的收入,跟他所作的贡献是不相匹配的。前几年,大家知道红塔山集团的老总,企业家的这种59岁现象,就揭示了一个问题——制度安排是极其重要的。现在的很多国企老总,他的职务消费,可以不作任何限制,但他的个人收入,个人奖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这种制度的安排,值得我们深思。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
第三个问题,我想简单的说一下,我们作为法律人,我们应该关注,国企改革过程中三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第一个法律问题就是国企改制是什么样的性质。国企改制它是一个政策问题,是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整和战略调整的一个方面。但他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怎么来解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认为国企改革的法律性质,简单来说它是法律关系的一个重新调整,也就是它在国企改革的主体之间,包括外国投资者,包括原来的国家,包括原来的企业,企业的职工,包括企业的债权人,所有这些主体之间,在改制的过程中,权利和义务,法律关系,重新进行了调整。这种调整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
公司法》、民商事法,还有其他的一系列的法律进行操作的过程。这种关系调整的过程,就使得行政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国家是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的上级,政体不分,改制以后,国家作为企业的一个股东,行使股东权利。整个改制完了,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用工制度、和债权人的关系等等,整个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
整个企业改制,涉及到三个法律、法理问题。在改制以前,是一个物权问题。国家对企业享有所有权,他可以无偿的划拨,无偿的使用企业的财产。包括人财务,产供销,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改制以后,最初变成一个债权关系,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债的关系。那么后来发现这种债的关系不能解决很多的弊端。比如很多的这个短期行为,违约等等。后来就发展成这种股份关系。这种关系就变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法律的关系。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法律关系。
第二个法律问题,就是我们要深入的研究,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方法。我们过去改革的方法是运动式,政府下文,整体推进,然后一哄而上——这种行政的方式。现在我们要采用法律的方式,用法律的思维,用法学的理论,用民商事法的原理,用具体的法律规则,法律的方法来解决实务问题。
第三个要关注的就是国企改制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的防范。这次朗咸平事件,就警示我们改制过程中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就体现在:参与改制的主体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有可能承担违约责任。这些责任的承担就有可能使改制反复或者改制失败,引发纠纷。所以,我们研究改制的风险问题。对于我们怎么更好改制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风险话呢?实际上,改制过程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各种利益的博弈过程,肯定是有风险在里面。这种风险的发生有来自于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比如想卖个好价钱呀,或者是想高价低估呀等等。还有企业管理者的原因,现在部分企业管理者有私利。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妥当,他做出的贡献不能够得到承认,他心态不平,想利用这个改制的过程大捞一把。内部人控制也是非常厉害的。这种内部人控制,导致改制一旦事发,肯定要秋后算帐。就面临着这种制度风险在里面。制度风险还有来自于国家的政治追究,还有来自于债权人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民营企业收购国企也有风险。那么很多的民营企业在收购国企过程中,虽然价格走低,但是接受下来以后,发现一大堆问题。会有债务担保,还有其他的劳资纠纷、债务纠纷。接收了这个企业以后,面临者非常多的风险。所以防范这些风险的话,应该是我们法律人要做的一项工作。具体怎么防范,要按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来认定这种改制的效力。认定这个过程中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经过法定的程序,清产核资,审计是否高资低估,产权的评估是否经过职工代表的同意,是否经过债权人的同意,这些过程中都可以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