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道德经》基本范畴与中华文化价值取向研究——从《道德经》第一章断句谈起

  说实在话,我第一次读《道德经》,断句就是从“无”和“有”处断开的。这样,第二句和第三句就是: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果说,这只是我的第一感觉,读起来上口些也就罢了。问题是,我的断句把《道德经》的基本范畴由“名”和“欲”换成了“无”和“有”。“此两者”不再是“名”和“欲”,而是“无”和“有”,道学从“名欲”之学转变成“通无有”之学,中华文化与道教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也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后来的研究从多方面证实了我第一感觉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就在此阐述以“无”和“有”为基本范畴的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与基本价值取向。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获得行家的指点,共同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伟大复兴。
  一、《道德经》、道学的范畴、基本范畴与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四个最抽象的范畴,其中两个是基本范畴,或者说是“实义范畴”;一个是抽象范畴,也即“虚义范畴”;还有一个是关系范畴,又称方法论与价值取向,它表述两个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
  以道学范畴为例,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抽象范畴是“道”,关系范畴是“同”。
  道学用文字来表达,就是:“道”是“无同有”。
  或者说:道是万物齐一,互通有无,走向大同与无限自由的学问。
  如果用数学式表达,道学就是:“道”=“无+有”。其中,“=”可以略去,“+”就是关系范畴,“+”的意思就是“同”或者“通”。
  如果觉得文字对理解有干扰,还可以将文字换成逻辑符号,将数学式表达式换成逻辑表达式:
  “道”=“无”+“有”
  就变成
   I=A+ A
  显然,上述东西绝对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偶然巧合,他们汇集了人类社会几千年认识世界、定位自我的全部智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其落脚点是“和”,也就是“+”,相同意思的表述还有:“和善、和睦、祥和、和平、和美”,“容、纳、宽、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通、公、神”——“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等等。
  二、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与基本价值取向
  从《道德经》第一章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与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实践主义或者说反崇拜,反教条,反理论,反名学,反形式主义。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