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事:在北大法律系的日子
强世功
【关键词】无
【全文】
一个人从来不要雄心勃勃,因为许多事情不是由你的想象所决定的。我当年那些一心要做诗人、作家和评论家的高中同学,现在都不知在什么地方;从来没有做北大梦的我,最后却迫不得已不来了北大,其中的故事我就不说了。
我们法学班有60多个同学,大多数是工作以后考上的,有许多是法院系统来培训的法官。也许是由于每个人都承载了太多的经验、手段和技术,所以有的时候真象霍布斯笔下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比自然状态文明一点的是大家在表面上吃吃喝喝、称兄道弟。
第一学年一结束,班上评出了奖学金的名单,刚刚送到系里,一封匿名的告状信就已经从校党委办公室转到系里。为此,系党委召集党支部开了几次会,在会上彼此针锋相对地吵了起来,差点连会都开不下去。这件事成了班级政治斗争的导火索,个人的政治争夺逐步公开化。为了将党支部书记搞下台,一些人就开始秘密串联,并且专门召开会议商讨对策,谁先发言,谁来支持,如何投票等待早已安排好了。
于是,公开的换届选举不过成了密度体面的表演而已。争夺完支部书记,再来争夺班长,不过全班60多人无法象党支部20多人那么好控制,可能出于对赤裸裸的争夺的反感,大家选举了一个麻利豪爽的山东女生作班长。这大概就是普遍的直接的民主好处。不过,更恶心的还在最后,一个女同学毕业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但是,一封匿名信也到了最高法院的政治部,说这名同学生活作风有问题,政治部为此专门到法律系来调查。
这就是北大93研法学班的公共生活,常常是经济法班的嘲笑对象,经济法班的奖学金没有人申请,大家忙着办公司、做律师,相互团结还来不及呢。不过,法学班的许多同学毕业后要么回法院,要么进机关,班级公共政治不过是他们熟悉、学习、训练和培养政治技巧的场所。所以,当人们说起北大的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团委内部的黑暗的时候,我就想起唐三藏的名言:“外面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监狱。”可笑的,98年校庆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又忙着留电话、合影、吃饭,说些彼此帮助、相互提携的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班级公共政治只是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也许仅仅对少数的几个人有意义。大多数人不是过自己的日子。没有对象的也似乎没有本科生那股谈恋爱的热情,没钱的也似乎安贫乐道,彼此其实很少交往。我自己研究生三年中交往最多的不过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赵晓力,隔壁少年才子郑戈和头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诗人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