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近代中国的民主选择

  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民主状况与百年前相比,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一是民主仍是社会精英的时髦话题,尽管精英队伍有所扩大;二是人民群众仍是民主的被动力量,本身缺少对民主的认识,往往也不会把解决自己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自己掌握政治决策权上面,“清官”仍是最大的希望和最受欢迎的解决方式,所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很少想到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政府主动为自己服务;三是政府——主要是基层政府——仍是民主的最大障碍。
  然而,“精英民主”是不是民主呢?它会不会是民主的另一种形式或民主的中国形式呢?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须回到什么是民主这个基本命题上来。精英民主的问题在于它是一种少数人的民主。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假如对民主概念作比较宽泛的理解,那么,“即使选民范围狭窄,不受限制的多数决定规则与对宪法约束的需要之间的张力也可能发生”。 这也就是说,只要实行“多数决”规则,即使参与决策的人数比较少,也仍然可以认为是一种民主的政治过程。事实上,我们通常认为,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了,尽管直到1832年以前,选民的范围极其狭窄。 所以,如果中国的民主实践中的“精英民主”采用多数决规则,那么,中国也可以说实行了民主政治。关键问题在于多数决是否形成了规则。可以说,至少自“鸦片战争”以后迄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各个时期的中国政府都没有认真的规则来保障多数人的决策权利。
  
  五、  社会民主的最终选择
  
  应当说,百年中国宪政史留给现今中国的民主遗产就是“精英民主”,如同马克思所说, 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客观现实;同样无法选择的是,它也导致了我国宪法以及宪法制度上的专制遗存。但是,我们应当相信,精英民主最终会让位于社会民主。所谓“社会民主”,是一种社会状态的民主,是指一个社会中,“其民族精神要求它的成员认为自己有平等社会地位的”民主形式。 这实际上是说,一个社会中,人们因为认识到相互间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地位,从而使人们在共同事务上寻求和平讨论,以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争端以及以选举等方式产生政府的民主模式;并且,最重要的是,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为社会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对中国而言,也只有到了民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个人都认为当然的决策模式时,我们的社会也就实现了宪法序言所说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目标了。其实,这个过程正在进行。笔者认为,至少有下列因素,引导着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政治: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竞争,所以,“民主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使所有的利益都服从于竞争,使不确定性制度化。因此,正是使权力无法控制政治活动的结果这一点,构成了向民主制过渡的决定性步骤。” 市场会将所有社会成员都纳入其运行过程,因而也就使所有的人都懂得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这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基础。
  第二,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的政府逐渐采用国际标准来解决社会问题。如果说农业的中国不需要什么民主政治,但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不符合一般民主标准的国家必然会成为其他国家的奴役对象,因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民主产生于对外奴役的需要。 既然现代西方民主国家仍是“西方列强”,我们就不仅要在经济上溶入世界,而且在政治上也要向世界性标准前进,这个标准就是社会民主。
  第三,信息进步。它使言论、信息越来越公开,这是民主意识提高的基础。包括互联网的普及、报纸的数量增多和新闻报道自由度的提升,使得多数社会事务不再是少数人关怀的事情了;进一步说,即使是个人私事,如果在网络上披露,也会成为“公事”。2003年“孙志刚案”引发的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及代之以救助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对“刘涌案”的审判,就是互联网民意媒介作用的突出体现。“互联网民主”扩大了宪法2条规定的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事务的能力,而且人民意志表达的自由度也获得了提高。可以说,“这种‘互联网式的民主’极大地纠正了、弥补了‘官方主流媒体民主’的局限性。” 仅此本身就是对精英民主的否定和对社会民主的发展。
  第四,人口流动带来的地区闭塞情况的打破。农业社会的特点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专制统治得以实行的一个条件,因为专制就是控制。什么控制都不能比社会模式的自然限制更为有效。市场经济的特点则是需要人员、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随市场变化而流动,它势将导致民主的发展,因为民主不过是具有共同意志的人们的共同行动而已。人口的流动可以使某种特定的需求变为共同的意志。
  第五,教育的普及使知识泛化,带来自我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中国精英政治的形成源自于至少一个前提:人民群众都是“群氓”,是没有文化的、不知自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物的一盘散沙。百年前的启蒙学者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或者国民素质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权利的保护、“养成国民独立之精神”,均有赖于国民的学校教育,造就“为天下之所不敢为,言天下之所不敢言”的人才。 这种人才当然也就是具有民主精神的人。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