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忠诚义务与缘心论罪

  虽然,站在现代法理的角度,对心理意志在违法或犯罪行为中之作用的界定,并非毫无道理,相反,它还是人类思维高度发达的一种产物,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但凡事“过犹不及”。当人们将心理意志(忠诚)当作在现实生活中衡量合法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时,法律已经和道德没什么两样。法律已经在扮演着它应当尽量回避的角色:去充当道德的判官。在一定意义上,我赞同公共道德(一种“人化的道德”)应当被法律化,但我对道德化法律有所保留。否则,就只能产生借助法律的道德专制,就只能将道德的缺陷和法律的不足合而为一。这样,道德是伪善的,法律是专断的。可见,任何将本应归于人们道德领域的、内心的活动纳入法律门下进行强制调节的举措,都只能产生南辕北辙之效。
  可以说,把相互忠诚作为夫妻之义务写进将由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之中,在立法者和法律起草者的主观愿望上也许并无什么不妥,但问题在于它不但无法兑现此种主观愿望,而且还可能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以法律强制方式干涉主体的思想自治和心理自由。
  为此,由文化所产生的病症,当然还须借文化的方法来疗治。对“缘心论罪”的弊端,在我们引进了西式的刑法之后,人们在理论上多有反思、多有批判,由此便形成了在定罪量刑上的所谓“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然而,这并不表明“缘心论罪”一类的古老法律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完全褪色。且不说在人们观念上还严重地存在着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强烈文化积淀,即使在法律制度上,还自觉不自觉地强调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调节以实现对某些不健康心理(而不是行为)的直接矫正。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本文所讨论的主题人们欲载之于国家法律中的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不但未实现以文化的方法来疗治由文化所产生的前述病症,而且我们还在有意无意地传染、扩散该种病症。
  对人们心理忠诚的义务化,是“缘心论罪”式文化专制传统和国家本位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遗续。尽管我们不反对夫妻之间要相互忠诚,但是我们反对将它作为法律强制调节的所谓夫妻义务。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大规模的世界性开放和交流中,我们不可能通过法律强制来拴系人们心理活动的自由,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法律所能做的,只能是绝对地放任它的自由。法律对人们心理自由的任何意义上的强行限制,所导致的不仅是外在的政治和社会专制,而且更是内在的对人的奴役。要摆脱对人的奴役,要追求心灵的开放、自治和自由,就要无所保留地舍弃一切对人们心理活动的义务强制,当然,首先是要舍弃所谓夫妻间的忠诚义务。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