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贸易规则化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有助于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及最有效的利用,有助于全球消费者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三)入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发展中国家首要的目标是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早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的差距就会扩大。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要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通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来积极利用国际充裕的资本,利用国际的先进技术、国际的先进管理模式,这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入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1.遵守规则、开放市场是中国入世的主要承诺
经过了15年漫长而艰苦的谈判,我国已正式“入世”。中国“入世”谈判的承诺主要是两条:一是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概括为8个字:“遵守规则、开放市场”。中国政府承诺,中国从加入WTO第一天起,即致力建立一个透明的、统一的、公正的、可预见性的法律体系。
“遵守规则”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必要的承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国承诺修改有关对外经贸法律法规,与世界接轨;第二,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减少政府干涉,使企业真正独立自主,自负盈亏。
“开放市场”不仅意味着贸易市场的开放,还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等,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坎,已在华的三资企业将可能进一步扩大投资,更多的外商来华兴办各种类型的企业。
上述承诺具体地规定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步骤和路径,敲定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时间表。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将迫使中国相关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必须强制性地向国际惯例靠拢,从而从制度层次上加快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入世”将使中国在更深层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上述承诺也将中国企业推上了国际竞争的舞台,促使中国企业尽快通过规模扩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来“强身健体”,参与国际竞争。
2.入世将全面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条条块块。一方面,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资源和市场进行条块分割,导致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规模效益、资源过度分散所导致的竞争能力差、产业组织结构极度不合理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受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企业很难通过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配置。四川长虹、青岛海尔、深圳康佳,它们确是中国的,但它们首先是地方的。这些当地的支柱企业,大都是本市、本省GDP的重要贡献者。在经济以行政区域划分的格局下,即使企业有适应市场需要重新整合的内在需求,企业间的合并也难以达成。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行业将直接面临国外对手的强大竞争,大规模的购并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壮大规模,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中国面对入世最好的对策就是提高市场化程度。在撤除经济国界(入世)之前,除了国有经济有所为的部分(30%左右),首先在国内全面开放市场,经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彻底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该“死”的企业“死”掉,该“活”的企业“活”起来。在5年全面接轨之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就是重组。因此,并购交易(资产重组)不仅是企业低成本发展战略最有力的杠杆,不仅是企业集团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更是中国产业整合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依托。资产重组战略的确立与有效地操作,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给予中国企业家的重大机遇。经济学家预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且更多地参与全球竞争,未来10年内中国将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且这些并购将会在顶尖大公司之间展开,资本交易额也将愈来愈大。
二、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一)跨国并购的现状
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的跨国并购迅猛增长。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的增长速度(30.2%)超过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15.1%)。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指出,对许多公司来说,在全球市场谋求生存和繁荣成了跨国兼并和收购加速高潮中的首要战略动力。跨国并购特别是涉及到大的跨国公司、巨额资金和公司重大改组的兼并和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
当今的跨国并购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直接投资中的主要方式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新闻公报,近年来,全球跨国投资的总流量连续猛增,跨国并购也越来越成为跨国直接投资领域的显著特点。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为3150亿美元,其中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为2290亿美元,占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72.7%;1996年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达到3500亿美元,最大特点是跨国并购和收购公司的资金流量极大,达到创记录的水平,总额为2750亿美元,占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79%。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达到72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投资方式在近几年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70年代的有关研究表明,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2124家子公司中,通过创建方式建立的占57.6%,通过并购建立的占35.6%;欧洲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1454家子公司中通过创建方式建立的占49.2%,而通过并购方式建立的只占32%。
到了90年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创建的跨国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新闻公报,1996年跨国投资总量为3500亿美元,其中的2750亿美元为跨国并购的投资量。199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量创新记录,达到1290亿美元。据此推断,即使按流入发达国家的资金近乎100%地为跨国并购,那么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就有接近60%的资金量是通过并购流入的。
2.跨国并购的单体规模越来越大
在80年代并购高潮中,不仅出现了跨国企业并购高潮,而且规模庞大并购的发展是极其惊人的。以外国资本对美国企业并购的情况来看,在1984年以前,外国资本对美国公司的兼并,还没有出现过并购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在全球并购高潮的1988年,在美国企业并购中,并购价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大并购仅有42起,其中涉及外国资本并购有12起。
而到了2000年,跨国并购单宗交易额已达到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规模。看看2000年内几个大并购案例便可窥豹之一斑:1999年初“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动用了近1600亿美金,三个月后英国沃达丰公司收购德国曼内斯曼集团便花了1850亿美元。同年9月,由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联合组建的日本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宣告成立,以其上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超过德意志银行而成为新的世界最大金融集团。
3.跨国并购显现主体多元化趋势
这种跨国并购主体多元化的表现为:
(1)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企业为目标的并购数量急剧上升
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活动尽管仍然以相互并购为主,但这次明显强化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拓展,特别是加强了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的并购活动,加强了对亚洲、拉美和东欧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地区的并购活动。
东南亚危机发生后,外国投资者从印尼、泰国、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大量撤走资金,但是全球跨国公司对东南亚5国企业的新的收购兼并活动却在急剧增加。1997年下半年,仅美国公司并购5国企业的交易额从上半年的5.42亿美元剧增到20亿美元,增幅近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