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肯定我国法律在贯彻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不足之处。首先,在保障妇女行使政治权利方面:鉴于妇女与男子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现状,同等条件下,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还不能有效变革以男性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实践和文化,我们建议采用按性别比例使女性进入决策层;21世纪男女平等的目标是男女在决策层职位实现50/50,使妇女改变权力的性质而不是权力改变妇女的性质。其次,增加实体法的保护,例如《
妇女权益保障法》和《
劳动法》中对男女劳动权利的平等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有些劳动单位以特殊保护妇女为理由在某些就业职位上拒绝妇女,实际上就是对女性进行歧视,而对“什么是歧视行为”法律上并无清晰界定,建议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就业歧视行为。“在妇女与男子的劳动就业权利事实上并不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在制定了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同时,也在有关法律中对某些工作领域作出(在同等条件下)有限录用女性的规定呢?”[27]第三,明确救济途径,扩大救济范围。“建议立法机构加强执法监督,劳动保障部门加大对用人单位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法院要为遭受歧视的妇女提供司法救济,赋予女职工在受到性别歧视方面的诉权,对违反女职工平等劳动权利的单位要依法予以惩处。”[28]第四,增强妇女自身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与学习,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权利意识。欣闻我国教育部已正式将人权法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将出版我国第一部人权法课程教科书,我们希望妇女人权成为整个人权法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批准加入《男女工人同工工酬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参加对妇女人权保护与合作的国际公约也是消除妇女人权实现障碍的重要的法律途径。
当然,妇女人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和单纯的法律问题,将它放置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其涵盖的层面极其广泛而深刻。促进和阻碍妇女人权实现的因素很多,它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应体现对妇女人权事业的努力和关怀。
【注释】 (美)路易斯·亨金:《人权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
参见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参见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瑞士)胜雅律:《从有限人权概念到普遍的人权概念——人权的两个阶段》,王长斌译,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法)傅立叶,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张晓玲:《妇女与人权》,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徐显明未发表讲演稿,转引自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彭佩云:《为妇女进一步发展而斗争——写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0周年之际》,载《人民日报》2000年3月7日。
参见孙萌:《妇女人权实现障碍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页。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德)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沈端先译,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60—261页。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印)索利·丁·索拉布吉:《美国和印度的平等问题》,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98页。
李步云:《人权的两个理论问题》,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
常健:《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罗玉中、万其刚:《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日)浦部法穗:《基本人权学说》,武树臣译,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孙萌:《妇女人权实现障碍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参见杜月秋:《论法的人伦精神》,转引自《法理学、法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参见郝立:《风雨维权障显十载》,载《人权》,2002年第6期。
参见郝立:《风雨维权障显十载》,载《人权》,2002年第6期。
详见郭峰:《北京首开犯罪嫌疑人审控男女有别之先河》,载《人权》,2002年第4期。
梅小傲、孟宪范、陈智霞:《城市女性劳动权利的保护》,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 参见:《反对性别歧视、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研讨座谈会综述》,载《人权》,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