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有股减持困境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失当。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因此受到了挫折。我们有必要延伸一下思维,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股票市场建设过程中,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股票市场不同,我国的股票市场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政府精心培育的“人工产品”,政府在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业文化也不发达的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运用国家之手推动市场机制的形成亦为合理。在我国股票市场建设方面,政府在推动统一股票市场体系的建立、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制定市场规则和培育大批有规模和实力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在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也使中国的股票市场沦为了政策安排的产物,具体表现在政府对股票市场的介入主要根据国家特定时期的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要求,对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效率缺乏关怀和尊重。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这种强力干预给股票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损害了市场的效率和活力,导致了市场功能的缺陷。
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政策性利用,在国有企业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首先,中国的股票市场最初是为国有企业改革而设。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我国股票市场的建立乃至国有股减持都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联系。正是当政府认识到产权改革之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终极性,并开始进行股份制试点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后,股票市场的融资作用才被纳入到视野中来。没有股份制公司,也就没有股票和股票市场。而中国的股份制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才应运而生的。这一点使得中国的股票市场从出生时起就打上了深刻的工具性烙印。第二,片面追求股市的筹资作用,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功能。股票市场不仅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场所,而且还具有通过资金流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的功能。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通过上市不仅可以得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选择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上市,可以使股权不断分散,实现股权主体多元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治理结构,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同时,通过国有企业股份的流动,可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如果对股票市场如此加以利用,也未尝不是一个合理的思路。但是,强烈的功利主义动机使这种利用出现了偏差。计划经济造成的企业效率低下,使得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成为长期困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积病。因此在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产权改革目标之前,筹资解困一直是国有企业最直接的目标和现实性要求。因此,当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纳入到国有企业改革系统之中后,其筹资功能就必然要受到政府和企业的特别青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确立后,筹资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制定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这种情况不仅使上市蜕变成单纯的集资手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打折扣,而且还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功能。最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多目标性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负担。国有企业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整个城市经济的缩影和枢纽,是计划经济所有弊端和矛盾的结合点。搞好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是关键;反过来,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就几乎要牵涉城市经济改革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和多目标性。作为一个多目标任务,国有企业改革不仅要实现国有企业财务上的解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还要解决长期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都要利用股票市场解决,市场何堪重负?
在我国,国有股减持联结着国有企业改革和股票市场建设,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市场机制。因此,在制定实施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和法律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关键性问题。只要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超脱于政府作为国有股的实际所有者在股票市场的“局内人”地位,并认真考虑减持时机和具体操作中的技术问题,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国有股减持的近期目标,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契机,突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瓶颈,并彻底解决我国股票市场历史形成的缺陷。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