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败诉三人谈(完整版)

  钱卫清:造成这些遗憾较为常见的应为司法的地方化现象。当事人往往出于对诉讼成败的担心而千方百计设法使案件能在各自当地的法院管辖审理,为达到这个目的,有的不惜铤而走险伪造证据。
  刘桂明:就好象在足球界存在的黑哨问题,足球比赛的比赛结果会因主客场的不同而不同。
  张诗伟:对,出于司法可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担心,争取在主场作战往往成为诉讼实践中当事人的首要考虑。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蓝田股份公司在其所在地的湖北省洪湖市法院起诉北京的刘姝威,世纪星源公司在其所在地深圳市罗湖区法院起诉北京的《财经》杂志,王宝京在西安当地诉《中国青年报》都是著例。而在一个司法完全统一和公正的社会里,当事人是不会存在这种担心的,对败诉的判决自然谈不上什么遗憾的。但真正的遗憾还是那些由于法律本身的不完善或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健全或是其他法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本应得到法律保护的民事权益却未能如愿的情况。在这些案件中,败诉的风险难以为我们的把握甚至完全不为我们把握,因而也并不因我们的努力而降低。
  三、败诉与法律进步:未尽的思考
  钱卫清:但也不能所谓的不能之憾完全悲观,对这些败诉的案件通常会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并进而对法律自身不足进行反思,随后,一些正当的社会诉求终被法律承认而获得了合法的名分、权利的配套制度建设使权利具有了操作性而获得了真正的是生命,缺憾因此而得到弥补。因此无须就一时之败诉而完全否定诉讼的意义。司法改革本身也可以靠诉讼推动。
  刘桂明:这是否就是你们所说的超越败诉?
  张诗伟:是的,超越败诉针对的就是此类不能之憾的败诉。超越即指超脱于个案的成败得失之外而站在诉讼对推动法治进步的角度看待败诉。诉讼活动根本上虽然受制于现行法制架构,律师的活动总体上也是维护法秩序的而具有托克维尔所说的保守性格。但同时要看到,律师职业也具有批判性的一面。诉讼也是同样如此。尚不为现行法律架构认可和支持的社会诉求不停的向不合理的法律体制、法律规范提出挑战,迫使法律作出回应容纳和接受,而这种挑战的方式主要的就是诉讼。反观现实,我们必须承认,诉讼确实或多或少推动了法制的进步。
  钱卫清: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书中举了河北律师乔占祥不服铁道部铁路票价上浮上诉案为例,在今年2月2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的终审判决中,乔占祥律师的请求被判不予支持。轰动一时的“律师状告铁道部”案件最后以乔律师的败诉告终。确实如报章所评价的,乔律师虽败犹荣,因为他的诉讼活动直接推动了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建设和发展。1998年5月l日就开始施行的《价格法》的第23条虽然早就明确规定了重大价格的听证制度,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该制度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而正如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所言,乔占祥律师提起的这件诉讼案大大加快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步伐。在2002年1月12日针对春运铁路票价格上浮问题,根据该《办法》我国召开了首次价格听证会。
  张诗伟:此外,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承认、证券民事诉讼的解禁再到近期闹的沸沸扬扬的 “宪法诉讼第一案”等等都是诉讼推动法律进步的著例。而且,有时败诉本身就直接体现为法律进步的标志。比如政府败诉,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近年较为著名的如2001年7月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令中国证监会败诉的判决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令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邮政局公开在《张家口日报》上向一位公民赔礼道歉并支付稿酬的判决。诉讼作为一种纠错、控权机制的作用在此间体现地非常明显。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