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的构建
周晓旭
【摘要】近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研究如何构建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的却并不多,而这正是改革深入进行所迫切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了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补充的内容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政审批 后续监管 审批事项
【全文】
近年来,作为规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明显,但在轰轰烈烈削减审批项目的背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地方削减的审批项目开始反弹、官方公布的数据也有水分、取消后的事项成了管理上的“真空”、审批改革缺乏长期规划、审批责任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归根结底是因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衔接工作不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早在制定《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时,国务院就预见到了后续监管的重要性。①但关于如何公正、公开、有效地对行政审批改革进行监管,在实践中和理论界上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二轮、第三轮的许多地方,已经日益发现后续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很多部委和地方已开始着手探索建立公正、公开、有效的后续监管措施②,研究如何构建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审批改革的新课题。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的研究现状
正如其他改革领域一样,在行政审批后续监管领域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改革实践的需要。目前关于行政审批的研究成果大多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③以及《
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行政许可的分类等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如何构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体系的很少。并且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行政审批的概念
在谈到行政审批的后续监管时,很多学者首先提到我国对行政审批这个概念界定不清,无法指导改革进行。北京市将政府的行政审批划分为四个类型:审批、核准、审核、备案,并分别确定了明确的定义。但有的地方仅包括审批、核准、审核,差别十分明显。
(二) 行政审批后续监管体系内容
1、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缺乏有效监管。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并不等于就可以放任不管,行政机关有责任做好衔接和后续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