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德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

德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


颜廷松


【关键词】德育 培养 志趣
【全文】
  德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
  赵  健  颜廷松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基础部,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历代著名人物的成功,除去种种客观条件之外,大都与青年时代有高尚志趣密切相关。只有那些感受到时代召唤并树立起高尚志趣的人们才最有竞争力。这些人因为有高远的目标与巨大动力而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矢志不渝地成就事业。
  关键词:德育 培养 志趣 
  志趣,作为人的一种个性品质,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志向、理想,二是与志向相关的稳定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志趣同人的道德品质一样,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的,而青年学生的志趣则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上,历来有重视培养志趣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就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谈志、立志,这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他们所谈的志,内容相当广泛,修身治国方面的都有。孔子还非常重视对学生信念和意志的培养锻炼,要求学生言行一致。孔子师徒所谈之“志”,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一般志向的意义,渗透着情趣、渴慕和嗜爱,有了志趣的内容。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的个性品质大多得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足以说明孔子在志趣培养方面的成效。
  “志趣”一词在《三国志》中已经出现,吴臣劝孙权选拔人才要“察其志趣”。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名士传》“(夏侯)玄以钟毓志趣不同,不与之交”。可见,古人在培养、选拔人才以及交友上,已把高尚志趣作为一项重要条件来考察了。
  我国古代进步教育家,也提出过一些培养志趣发展个性的主张:北宋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他强调“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趋向着心处如何。”明代王守仁认为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夫之说得更透彻,他认为学生“本心乐为”,才能有“自修之志”,从而达到“自得”的境界。这些观点,虽然受时代局限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已经冲破了封建僵化的教育模式,闪耀出了真理的光芒。
  从另一方面看,历代著名人物的成功,除去种种客观条件之外,无不由于高尚志趣的指向与推动。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与成功,大都与青年时代有高尚志趣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只有那些感受到时代召唤并树立起高尚志趣的人们,才最有竞争力。这些人因为有高远的目标与巨大动力而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矢志不渝地成就事业。明代医药工作者千千万万,为什么李时珍成就非凡?主要就是因为他对药学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从青年时代就想重修 《本草》,并在实践中养成乐此不疲的兴趣与习惯。如果不是这样,他能够顶风雪、冒寒暑上山采药跋涉几万里而自得其乐?他能够二十七年如一日,写札记上万言,最终结晶成《本草纲目》吗?可以这样说,高尚志趣催人奔向高尚,平庸志趣使人走向平庸,卑下志趣叫人落入卑下。这是无数事实证明的一条规律。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