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八)

  从主张渐废到主张立废
  舒新城说∶“光绪二十五年庚子变后,国人始知非变法不足以图存。二十六年上谕京内外官条陈时政,二十七、八年之间,各督抚应诏言事者极多,而实际上影响之最大者为张(之洞)、刘(坤一)二人之变法三疏,时刘为两江总督,一切主张多出自张,刘不过画诺耳。”13 1901年7月26日,在张、刘会奏变法三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了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劝游学。会奏先叙述了选举取士的发展过程:“取士之法,自汉至隋为一类,自唐至明为一类,无论或用选举,或凭考试,立法虽有短长,而大意实不相远。汉魏至隋,选举为主,而亦间用考试,如董晁郄杜之对策是也。唐宋至明,考试为主,而亦参用选举,如温造种放之征召是也。”会奏并指出察举、科举的共同特点是:“要之,皆就已有之人才而甄拔之,未尝就未成之人才而教成之。故家塾则有课程,官学但凭考校,此皆与三代学校之制不合。现行科举章程,本是沿袭前明旧制。承平之世,其人才尚足以佐治安民。今日国蹙患深,才乏文敝,若非改弦易辙,何以拯此艰危!”晚清主兴学校者初期每以三代为据,此殆是尊古的思维定势使然,以后进化观点流行,就越来越不如此了。
  会奏再论西方学校之义及与富强的关系说∶“今泰西各国学校之法,犹有三代遗意,礼失求野,或尚非诬。其立学教士之要义有三∶一曰道艺兼通。二曰文武兼通。三曰内外兼通。其教法之善有四∶一曰求讲解不责记诵,一曰有定程亦有余暇,一曰循序不躐等,一曰教科之书官定颁发,通国一律,大小各学,功有浅深,意无歧异。其考校进退章程;皆用北宋国学积分升舍之法,才能优绌,切实有据。既不虞试官偏私,亦不至摸索偶误,故其人才日多,国势日盛。”耐人寻味的是其欲整合旧科举与新学校,使科举之意入学校,学校之中含科举,新学生也享有旧日科第中人之政治性功名之良苦用心∶“统计自八岁入小学起,至大学校毕业止,共十七年——计十八岁为附生,二十一岁为廪生,二十五岁为优贡举人,二十八岁为进士——除去出学入学程途考选日期外,亦不过三十岁内外,较之向来得科第者并不为迟,此大中小学层递考取录用之大略也。其取中之额,即分旧日岁科考取进学额,以为学堂所取生员之额;分乡会试中额,以为学堂所中举人进士之额。优贡应请新定学堂之额,大率比本省中额加倍而略多,初开办数年,学堂未广,取中尚少。前两科每科分减旧日中额学额三成,第三科,每科分减旧额四成,十年三科之后,旧额减尽,生员举人进士皆出于学堂矣。”这即意味着渐废科举,这时仍限名额。“至日久才多以后,应仿各国章程,视其学业分数以为中额之多少,并可不拘定额以昭核实而资策励,总须较旧额之数有增无减,此学堂取中额数移拨旧额,日后并不限以定额之大略也。”待新学校兴起,就不必限额了。此时天平实际上已决定性地倾向学校一边了,而倘若真的如此,此类“功名”是否还能保持旧日少而尊贵的地位呢?甚至是否还能保持旧日入仕为官的性质呢?
  会奏又谈到改革科举的宗旨与方案∶“科举一事,为自强求才之首务。……改章大旨总以讲求有用之学,永远不废经书为宗旨。……大略系三场先后互易,分场发榜,各有去取;以期场场核实。头场取博学,二场取通才,三场归纯正,以期由粗入精。……此系原本朱子救弊须兼他科目取人之意,欧阳修随场去留、鄙恶乖诞、以次先去之法,而又略仿现行府县复试童生,学政会考优贡之章。”14 虽然宗旨还是强调“有用”,但又有“永远不废经书”一条。
  此前,还有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上疏列十条,其中有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等。两广总督陶模上疏列十三条,其中有整饬国子监,汰考生、减中额、定小试年限、停捐例、设算学艺学科目等。陶又有奏请变通科举折,其中说到∶“自小学以上凡涉洋务者,许参用各国之人,在学有成,小学大学均各授以本学执照一纸。嗣后无论旗汉,无论由何项进身,非有学堂执照者不得授以实官,则所取皆实学,所学皆实用,学校既兴,人才自出。吏治、民生、军政、财政、渐可得人而理。其商学、农学、工学、化学、医学、亦皆听民间自立。仍於京师国学附列专科,学成各就所学用之。……俟学校齐备、课有成才,即将科举停止,俾天下向学之士归於一途,庶几真才蔚起,百废俱兴”15 此折已明确主张凡学成者皆有执照,无论旗汉,无学堂执照者不得授官,而改革科举只是向废除科举过渡的权宜之计。舒新城称此折为“废科举之先声”,我们也可说这是由选拔极少数精英集中于政治一途的功名社会,转向比较广泛普及的教育、多途分流的文凭社会的先声。
  其时也有明确反对骤废科目者,安徽巡抚王之春上疏说∶“科举学校当逐渐变通,不宜骤行偏废也。治国以求才为先,育才以学校为始。而群材之所奋兴,恒视乎科举之所取舍。国朝承前明之旧,向以制义取士,而名臣硕彦亦多出乎其中。……自俗儒专尚揣摩,以声调章句为弋取科名之具,遂不免为世诟病。究之实浅学之有负科举,非科举之果误人才也。……至易制艺为策论,近来洋板书籍广刻盛行,徒恣钞胥,难窥心得,故臣愚以为时至今日,国家之所以取士,与士之所储以为世用者,诚不可以旧制自限,而要不妨即借为新学之始基也。盖凡工制义者,其於圣贤道谊,中国文理,先已晓然於中,由是而更译外洋有用之书,令求今世当亟之务,较诸颛蒙末学毫无根底者流,必当事半功倍,斯固理之灼然共见者也。议者动欲骤废科目,不思此时各府州县学堂尚未周设,或教之无其人,或立之无其费,究从何猝拔奇尤以应选举。”16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