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七)

  梁氏这里确实接触到了古、今之变的一个关键∶即由旧科举到新学校的转变,41 实质上是一个由选拔少数道德文化精英从政的制度(即它甚至还不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培养制度,而只是一种初步的选拔制度),向一个普及全民教育、广泛实施专业、技术训练的制度的转变,前者是依附于一个等级社会,而后者是走向一个平等社会;所以前者必须严格精选,限制数量,保证质量;而后者则尽不妨广开学路,尽量吸引人受教就学,各学一技,各习所业。前面我们看到冯桂芬、王韬所主张的科举限额尚不离传统范畴,他们虽然也主张立艺科、办学校,但还是以科举为主。而梁启超则主张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即已不是以严限科举,而是以广开学校为主了,多设诸科只是中策,略变取士之具,改变考试内容已是下策了。他主张自京师以迄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不限额,不糊名,并使此学校亦寓“科举”意∶“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42 但此“科举”意实际上只能约同于“分等第”,“奖优秀”,所以,这还不是融合两者,贯彻此一主张,旧科举实际将被新学校所清除、所替代。
  改革的最后尝试
  以上是在新形势压迫下要求改革科举的主要代表性意见,这些意见形成了一种有力的舆论,加上一批有现实感、有见识的实力派官员的努力,遂导致了自同治初至光绪中的一系列改革尝试。
  1862年,恭亲王等奏设同文馆,当年同文馆在北京成立,1866年恭亲王又提议在其中添设算学馆,倭仁则反对招聘正途来学习天文算学。43 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又建议设立了各种军事学堂,1875年,礼部奏请考试算学,1884年潘衍桐奏请开艺学科,1895年盛宣怀请设天津中西学堂,两年后又请设南洋公学,1896年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1898年初严修奉请设经济专科。然而,以上多属在科举之外“立”的措施,至戊戌变法时则对科举有“破”有“革”。1898年6月2日,杨深秀奏请厘定文体,各项考试不得割裂经文命题,6月11日(阴历四月廿三)光绪帝诏更新国是,变法自强,先举办京师大学堂,6月17日宋伯鲁奏请废八股,光绪令降旨,为刚毅所阻,6月20日光绪为废八股事诣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旨,6月23日诏命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亦即废除八股,44 7 月10日诏改各省大小书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7月19日从张之洞,陈宝箴7月4日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定乡会试随场去取之法,将三场先后之次序互易,并推行于生童岁科考,且令嗣后一切考试,不得凭楷法优劣为高下,7月25日部颂发张之洞所著《劝学篇》于各省;8月19日诏停止朝考。45 9月21日(阴历八月初六)复由慈禧临朝训政,变法失败,10月9日谕内阁∶着仍以八股取士并罢经济特科。说剿袭雷同“此非时文之弊,乃典试诸臣不能厘正文体之弊。”“试场献艺,不过为士子进身之阶,苟其人怀奇抱伟,虽用唐宋旧制,试以诗赋,未尝不可得人。设论说徒工,心术不正,虽曰策时务,亦适足长嚣竞之风。”46
  值得注意的还不是改革的过程,而是这后面的理由。梁启超的观点已略如前述,在1898年5月下旬的“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梁启超进一步强调教育必须面向全民、面向世界、面向富强,他对科举的批评正基于此∶“且科举之法,非徒愚士大夫无用已也,又并其农、工、商、兵、妇女皆愚而弃之。夫欲富国必自智其农、工、商始,欲强其兵必自智其兵始。……吾生童无专门之学,故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物,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窃谓当闭关卧治、士民乐业之时,无强敌之比较,无奸宄之生心,虽率由千年,群愚熙熙,固无害也。无如大地忽通,强邻四逼,水涨堤高,专视比较,有一不及,败绩立见。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暗,岂能立国乎!”47
  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认为∶“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弃八股矣。”但康有为仍相当地肯定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发展,乃至认为其优越于欧美:“夫自《春秋》讥世卿而选效野;汉世举孝秀而考经行;六朝至唐、宋,词章与帖括并用;元、明及国朝,经义与试帖俱行;自周与宋,曾取士于学校;经汉迄今,多试士以策论,虽立法各殊科,要较之万国,比之欧土皆用贵族,尤为非才,则选秀于郊,吾为美矣;任官先试,我莫先焉。美国行之,实师于我。夫若汉之光禄四行,宋臣司马光之十科试士,朱子之学校贡举法,皆为良法,惜不见行。且凡法虽美,经久必弊。然而,及其弊已著,时会大非,而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立法之始,意美法良。迨至明与国初,人士渐陋,然抉经心而明义理,扶人伦而阐心性,当闭关之世,虽未尽足以育才兴学,犹幸以正世道人心焉。”问题在良法经久亦弊,又逢开关之世,遂不得不变。然后,康有为具体批判了八股之弊害,中心也是说其无用、无益,不能培养人才使国家富强,亦即和严复一样,是以能否有助于富强的“有用”为衡量标准,他说∶“夫人士之才否,国命之所寄托也。举贡诸生,为数无几。若童生者,士之初生。吾国凡为县千五百,大县童生数千,小县亦复数百,但每县通以七百计之,几过百万人矣。夫各国试皆无额,惟通是求。而吾国学额寡少,率百数十额乃录一人,故录取者百之一,而新试者不止百之一。故多有总角应试,耄耋犹未青其衿者。或十年就试,已乃易业。假三十年之通,则为三百万人矣。故有人士终身未及作一大题,以发圣经大义者。夫以总角至壮至老,实为最有用之年华,最有用之精力,假以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则三百万之人才,足以当荷兰,瑞典、丹麦、瑞士之民数矣。以为国用,何求不得?何欲不成?……且童生者,全国人之蒙师也。师之愚陋盲瞽既极,则全国人之闭塞愚盲益甚,是投全国人于盲瞽也,何以为国?昔在一统闭关之世,前朝以之愚民则可矣。若夫今者,万国交通,以文学政艺相竞,少不若人,败亡随之。”康有为又认为:“中国之割地败兵,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48 八股既然学非所用,何不立行废弃?“此在明诏一转移间耳”,此后,“以中国之大,求人才之多,在反掌间耳。”于此可见出一种对于改革的浪漫主义态度。康有为并明确提出,以后要“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废除科举看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49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