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生计者
人们的生活在光绪年间已明显不如同治年间,如1893年2月7日所记∶“犹记忆同治年间,吾乡到处皆家给人足,气象甚觉丰隆,而贫穷之家,寥寥无几。迨光绪初年遭大荒后,人民去其大半,所留者多贫不能支,到处皆墙倒屋塌,气象凋零,人人嗟叹无钱,莫能度日为生。今日者去荒年已十四、五岁,世势日觉贫穷,人情愈觉浇漓,即如生意之家,每年到此时收账,前数年欠账者甚少,迄于今,欠账之人,不惟不还,甚且有欠人钱而以为无者,然此亦由贫穷所致也。”不仅缺钱,饭食也压缩到吃一顿是一顿的地步,如1893年12月11日记∶“朝食朝买,午食午买,晚食晚买,如此人家一乡总有大半。”生计日蹇于剃头之类小事亦可略见一斑,1894年2月2日(阴历腊月廿七)记∶“巳刻,适剃头部,只是一里老剃头,余问剃头工人曰∶‘此数日宜多剃耳?’工人曰∶‘尚少,’余曰∶‘比前岁若何?’工人曰∶‘前数年一过廿三日,每日剃头者接踵而止,吾等四五人自朝至夕,无一刻暇隙,天未晓吃早饭,二鼓后始能吃午饭,去年虽不若前数年,颇觉可以,今岁只吾一人,自廿三日以来,犹常常坐之。’”
一方面货币贬值,如1897年7月31日记∶“吾邑钱数从前九五周行,浸浸而九十文,浸假而八八九矣;浸假而为八五六矣。迨于去岁,不惟钱数之滥,更有奸商从外贩来小钱甚多,凡周行之钱,每百钱中有小钱二三十文。今岁更甚,小钱、大钱参半周行,百姓苦之。”另一方面物价却呈腾飞之势,如1901年4月12日记∶“当此之时,菽粟腾贵,斗麦千七八百文;斗米千四五百文;觔面六、七十文,且非止此也。觔葱三十文;每觔菜一、二十文;生姜每觔三百文;每觔猪羊肉二百文,凡入人口之物,无一不贵,此人所以饥困特困,日不聊生也。”
二、有关科举及出路者
科举之路日见狭窄,如1893年10月17日记∶“中举一事,若登天然,太原一邑应乡试者九十余人,未尝中了一个。”又1895年5月6日∶“三晋西馆下会试场者共十人,俱落孙山之外,同人皆曰∶‘吾等寓此,令馆减色。’余曰∶‘科名有定,岂在人谋,况吾省只取十名,下场者二百七、八十人乎。’”又1898年5月2日∶“山西来京会试者三百八十余人,所中才十一名。”15
教馆者也处境悲惨,如1893年6月21日记∶“半途遇一教书人,……备言所教童子五、六人,每人送束修钱一千六百文,一年所得不满十千钱,糊口亦不够,何能养家乎,真苦之至也。”又1896年3月17日∶“前岁定馆时言明∶及门者四人,看文者一人,修金一百,馔皆东家备办。此外尚带外徒二人,小儿一人。今者来馆,东家又荐一人及门,未曾言修金多寡,此亦够吾办理矣,世之舌耕者不少,余亦与之为伍耳。”1896年3月24日∶“教书一事,累人太甚,今因母亲大人之病,而去来不能自如,殊令人闷闷。”1896年6月24日∶“谚云∶‘家有三石粮,不作童子王。’盖深知教学之难也,读书之士若能于他处寻出糊口之需,即可不从事于一途矣,盖此事不但耽搁自己工夫,而且大损己德也。”1896年12月28日∶“近来教书之人往往被人轻视,甚且被东家欺侮,而犹坐馆而不去,作东家者遂以欺侮西席为应分。”1897年4月30日∶“读书一场未能身登仕版,上致君而下泽民,而乃流落教学一途,受东家之气,被弟子之恶,真有负于读书矣。”
不仅应试难筹旅费,侯得官职后也须再筹资金,如1897年10月25日记∶“郝济卿来函,言其来年无志公车北上者,其故有二∶一、因数年未曾作文;一、因资斧不给。”又1897年10月15日∶“王锡九今晚来看余,言∶其起服文书到京,只因费金四两未绞[缴],部吏阻隔未能起服。虽有教缺而未能补,必须再费一二十金,方可起服。吏之作弊不亦甚乎?!锡九大挑二等以教官用,于今十年方才赶上得缺,而且有此阻隔。仕途偃蹇亦何至此!”
因此,进入本世纪后,欲应试入仕者也日见减少,如1903年1月13日记∶“吾邑于本月初四日开棚考试童生,应童生试者才二十三人,较前锐减太甚,去日考试完竣,余初应童试时尚百数十人(光绪三年),是岁晋大祲,光绪四年,余入泮,应童试者尚八十余人,自是而后,屡年递减,去岁犹垂四十人,今岁则减之太锐,学校衰微至是已极,良可浩叹。”又1904年7月22日记∶“去日在徐沟见考试之事十分萧疏,士皆无甚精神,而应童生试者甚少。太原、交城、清源三处均有余额,榆次甫足额,祁县、徐沟二处皆不足额,冒籍大半,始足其额,六处统共二百八十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