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六)

  由于选举就是由下举上,客观上是一条功名荣耀、富贵利禄之途,所以它总是保持着对广大社会的巨大吸引力,如汉文帝“初即位,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事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31 而后至武帝时,窦太后崩后,“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32
  有时上之所好更加剧了下之奔竞,如西汉末王莽掌政时的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33 又如东汉灵帝时,“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34 再如唐武后时,“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任之方,罢之。而其务收人心,士无贤不肖,多所进奖。”35
  学术的传播、教育的普及、循吏的教化,客观上也使更多的人向往和走向此途的一个更为持久的因素。例如:“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36 西汉时循吏、蜀郡太守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37
  人口对选举的相对压力因时间、地域的差异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总的说,是战乱甫平,王朝初建时压力很轻,朝廷有时甚至采取措施不惜降低标准,提高出身之任官标准来吸引人们,而当承平日久,人口蕃生,压力越来越大就改而立严标准。如《晋书》卷七十八《孔坦传》载:“先是,以兵乱之后,务存慰悦,远方秀孝到,不策试,普皆除署。至是,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剌史、太守免官。太兴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又《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载:“初,武德中,天下兵革新定,士不求禄,官不充员。有司移符州县,课人赴调,远方或赐衣续食,犹辞不行。至则授用,无所黜退。不数年,求者甚多,亦颇加简汰。”《宋史》“周必大传”中也记载:曾任左丞相的周必大说:“大抵创业之初,入仕之途寡则阙员为多,承平既久,入仕之途众而官始冗矣。……流弊及今,抑又甚焉。鱼贯於都门,至於铨曹守选之人殆过二千,率数十而竞一阙,五、六岁而俟一官,士而至此亦可谓淹滞失职矣。”
  贾志扬(John Chaffee)根据他对宋代科举的研究指出:宋参加各州检定考试的考生人数在十一世纪初期约为20000至30000人,而在一个世纪之后,参加1099、1102、1105这几年考试的人数已达79000人。到十三世纪中叶,光是中国南部(即南宋)的考生大概就已达400000万人以上。在这种压力之下,政府不得不把州试的法定配额比率从1009年的5/10降到1275年的1/200。再以南宋时期出进士的一个主要地方,福建的福州府为例,1090年在3000名考生中只有40个举人的名额(1/75),而1207年在18000多名考生中仍只有54个举人名额(1/333)。两浙西路的严州1156年在1781名考生中只有18个举人名额(1/100),到1262年,考生增到7000多人,却仍然只有18个举人名额。统计还表明:读书人的人数相对于人口的其余部分也在增长着,而不仅是与宋代的人口同步增长而已。38 政府由此常常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例如,在公元1000年,它授予了1500多名各类学衔,其中409名为进士,所授学衔比中国历史上任何其它年份为多。而两年以后则不得不紧缩名额,只授予了38名进士和186名诸科学衔,然而由此又引起严重骚乱。39 这样,随着宋朝的发展,官僚机构就越来越显得臃肿了,官员的人数日益超过可以获得的官位。40
  在地域方面,则是文风愈盛的地方报考人愈多而学额就相形见少,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上谕提及:四川之直隶茂州及所属保县,直隶松潘厅、宁远府之越隽卫等处,均属边侥地瘠,向学寥寥,而取进额数,茂州、保县各十二名,松潘、越隽各八名,人少额宽;至直隶资州、直隶眉州、直隶达州之新宁县等处,应考童生自七、八百至千余名不等,而取进额数,资州八名,眉州十名,新宁四名,人多额少,较之茂州等处,不无偏枯。湖南浏阳考文生员的童生通常为2000人,而学额仅12人,但在安乡考生虽刚过200人,学额却有15个。在河南南阳,十九世纪初每次有将近二千名考生竞争16个文生员和16个武生员学额。广东南海、番禺两县,道光十二年(1832)有考生二千名以上,而据说附近香山县还不足其半数。道光十三年(1833)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府试中,据说所属七县有二万五千名考生应试。道光十五年(1835),学政在广州主持一次院试,据说参加者达五千至六千人,而江苏苏州府举行的一次院试竟达约万名考生。41
  清代决定生员录取的院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院试录取名额,顺治十五年定大府学为20名。大州、县学15名,小州、县学4-5名,后中、小官学名额有增加,报考人与录取数之比平均约为100∶1。太平天国前夕,全国1741所官学每次院试录取名额为25089名。张仲礼估计在太平天国前夕,全国文生员约53万人、武生员约21万人,合计约7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道光22年户部统计数40230万)的0.18%。42 乡、会试三年一次(但有时增加恩科),全国乡试的举人名额,顺治二年为1428名,十七年为736名,康熙三十五年为988名,五十年为1223名,乾隆九年为1143名,嘉庆廿五年为1493名,道光十四年为1371名,咸丰元年为770名,同治元年为1566名,同治九年为615名,光绪七年减至1254名,光绪十一年又调至1521名,整个清代略有上升但变化不大。43 通过资格考试可参加乡试的报考人与录取数之比约为70∶1。清代会试中式无定额,每科以应试实在人数,并上三科中式人数,请旨钦定中额。据商衍鎏统计,清代会试共112科,录取人数26391名,平均每科取中236人,44 每次会试约有七、八千举人参加,报考人与录取数之比约为30∶1。张仲礼估计太平天国兴起前夕,全国举人总人数约为一万八千人,进士总人数近二千五百人,翰林则仅六百五十人。45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