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五)

37 这方面可以说是道家表现得更突出,但儒家也有这样的思想,参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七”所言:不必政府劝学、士自劝也,农亦不必劝,劝农常常反以伤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中册,页522。

3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兴国2年”条。

39 即以“凝定”科举的唐开元、天宝年间为例,独孤及说:“开元中蛮夷来格,天下无事,缙绅闻达之路惟文章”。梁肃说:开元中,“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权德舆说:“自开元、天宝间,万户砥平,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径。”杜佑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沈即济说:“开元、天宝之中……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百余年间,生育长养,不知金鼓之声、烽燧之光,以至于老。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转引自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69-170。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正如李华在《杨骑曹集序》中所说:“开元、天宝之间,海内和平,君子得从容于学,于是词人材硕者众。然将相屡非其人,化流于苟进成俗,故倚道者寡矣。”

40 林纾:“闽中新乐府”:转引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69。

41 见杜牧:《樊川文集》卷9。

42 张士元:“书张佩聪事”:“余所居西南数里,明末有张佩聪先生,名嘉玲,师桐乡张杨园先生之学,居家造次不违礼,一日赴乡试,见士入闱者必先露索,二人夹持之,惊曰,国家取士,上为公辅,下为百司,不加徵聘,而自往就试已卑矣,乃防其怀挟书策,如闻盗贼邪,吾不能受此辱,遂去,终身不应试,夫三代选士造士之法沿及汉时,犹有乡里推举者,已乃加之考证,亦至公之道,不可易之制也,从而搜索之,则为法始密。……然搜索虽密,而怀挟之弊仍不能绝,则惟有教之以自重而已。”

43 如曾国藩就没让其子曾纪泽去考,又其不主张其弟曾国华继续参加小试。

44 由于这是晚清最后三十多年的科举,外患内蹇,人口与经济压力很大,锡、金又系人文荟萃之地,竞争激烈,所以估计全国生员取中时的平均年龄会比这为小,以下举人、进士情况亦如是。

45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页93、121、125。

46 如张骞后期几次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他大部分时间在社会上做事。又梁启超说他十九岁以后就不怎么在八股上用力了。

47 此问题拟另外分析。

48 有许多讽剌不会读书的“读书人”的笑话,包括一些财主子弟,如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所见。

49 迨至晚清,尚有商人叶成忠、杨斯盛乃至乞丐武训的兴学,而吾乡江西的进贤、吉安一带,重视教育的风气至今在乡间犹存。

50 转引自贾志扬:《宋代科举》,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页10。

51 参见李铁∶《科场风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又其书说这114状元中,仅2人有过受贿的处罚,其他均为官清廉,页175。

52 《王文成公全书》卷32“年谱”.

53 转引自唐彪∶《读书作文谱》,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页81-82。

54 徐珂∶《清稗类抄》第二册,页600。

55 同上,页639。

56 同上,页655。

57 同上,页667。

58 转引自徐一士:《一士类稿》∶“左宗棠与梁启超”。

59 李调元辑∶《制义科琐记》卷二,页53。

60 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册,页649。

61 一般达到这一水平就不易往下掉了,当然要往上升一点也不容易,且要费大力。

62 焦循《雕菰楼集》卷二十三亦述其父语:“乍闻科名,有敲门砖之目,谓不必原本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余甚骇之,不愿子孙效之也。”但此“敲门砖”有特定之贬义。

63 《钝呤杂录》,转引自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64 最近的一个例外是:一位老资格的翻译家冯世则在《读书》1997年第9期发表一篇文章“托福,还是托祸?”,他批评当代大学的英语教学已倒退到语法翻译法和单字记忆法,而究其根源,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已随着“托福”的指挥棒舞转,而这种考试方法其实至多是应试之道,而不应是为学之道,以这种考试方法为学容易割裂语言整体,偏离学以致用的道路,所以作者感叹:真不知我们的英语教学所托是福还是祸。

65 参见《读书》杂志,1992年第9期。

66 凡是应试的东西,就不可能对之寄予太高希望,不仅八股是如此,诗赋也是这样,如韩愈说:“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使古之豪灵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仆必知其辱焉。”见“答崔立之书”。

67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十四。

68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页509。他在1985年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研讨会上又说:“我看到,经济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移位。就我所知,人类社会没有一个是平等的,当今世界上没有,在历史学家们掌握的历史上也没有。”他用社会的动物性来解释这一基本问题:既然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在集体中生活,他便是这个集体的受害者,没有不平等,没有等级,也就不成其为集体。经济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造成的后果。参见《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附录”,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69 韦伯等许多社会学家都指出在现代社会官僚制有加强的趋势。

70 林德布鲁姆认为:民主理论有两大派,一派认为“民主”其实是一种被统治者挑选和罢黜统治者的制度;一派认为“民主”应是全体人民直接参与政权和其他权力运作的制度。前者如熊彼得认为民主就是一些人通过选票争取统治权;波普尔认为民主的最重要意义是在于以和平的、不流血的手段把一批不称职或不合适的决定政策的官员们罢免掉(而那些只是执行一般事务的公务员或者说“吏”则可保留不动),以另一批人们来替换他们,如果这新的一批人再不行,还可以再通过和平的投票选举的手段把他们替换掉,因为有这一层制约,也就可以促使当轴者不能不对选民的愿望和利益有所顾及。在我看来,民主的最重要功用正是体现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现代民主(现代选举)注意的主要还是出口,是换人,它在和平替换方面是颇成功的,但在选人方面却并不那样成功;而中国古代的选举则注意的主要是入口,是选人,它在选人方面颇为成功,但在替换方面却不太成功。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