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四)

【注释】  1 明制艺起落较大,入清反转入相对平稳。

2 《焚书》卷三∶“言心说”。这常常使批判八股而推崇李贽的今人陷入一种解释的困境。

3 《焚书》卷三,“时文后序”。

4 “王康侯合并稿序”,载《明文海》卷三百一十一。

5 《此木轩文集》卷一,“答曹谔庭书”。

6 《雕菰集》卷十,“时文说三”。

7 当然此一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又可说是其所催生、强固的,二者实已落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之关系。

8 刘绘∶“醒泉总稿序”,载《明文海》卷三百零七,序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3160。页3160。下明人议论未另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明文海》卷三百零七至三百一十三“时文序”部分。

9 “张伯隅稿序”。

10 “书十八房后”。

11 “皇明功令翼序”。

12 “观文大社序”。

13 “巢瑞明文稿序”。

14 徐文匠制义序”。

15 “叙王有巢文”。

16 艾南英也认为,当明成弘正嘉之际,朝廷主司之所取与民间舆论之所推还是相当一致,所以无需行稿社义与程墨抗衡,行稿社义也就不流行。这也说明了晚明以前坊刻不多的一个原因,见其“黄章丘近艺序”。

17 “叙庚午程墨质”。

18 “戍辰房书删定录”。

19 “黄章丘近艺序”。

20 “王康侯合并稿序”。

21 《孟子·告子上》原文为“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22 “吴逢因近艺叙”。

23 可参见其《大乙山房稿》“自序”,载《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经义部”,卷一百八十二“纪事”。

24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5 如人们时常引用的,据说有一幅书于朝堂的大柬∶“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文顿首拜”。

26 参见前所述艾南英四子。

27 《亭林文集》卷二。

28 《清经世文编》卷五七 。

29 《清经世文编》卷五七 。

30 康熙三年甲辰科会试、康熙五年丙午科乡试、康熙六年丁末科会试。

31 《池北偶谈》卷三,“谈古文三”∶“会左都御史王公熙疏请酌复旧章,予时为仪制员外郎,乃条上应复者八事,复三场旧制,其一也。尚书钱塘黄公机善之,而不能悉行,乃止请复三场及宽民间女子足之禁、教官会试五次不中者仍准会试三事,皆得俞旨。余五事,后为台省次第条奏,以渐皆复,如宽科场处分条例、复恩拔岁贡、复生童科岁两考等是也。”

32 《清史稿》“选举志”。

33 见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五。此理由与上面黄机一条同,说“无人读”“无人讲”可能强调太过,只要经书本身有价值,一定还会有少数人不管是否有利可图都会讲求,但正如阮元所说,制义之重要在吸引大多数中间的人,保证他们能够讲求孔孟义理。所以,作为一般泛泛之论此亦无不可。其实,不能废的理由还不在此。

34 《清史稿》“选举志”。

35 梁章钜《浪迹丛谈》中说是“乾隆九年”,现从《清史稿》“选举志”。

36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五。

37 这是重要的。当时确看不到有何良方可改弦易辙,今天的中国人面对世界眼界大开,反复试验,付出许多代价,但仍难说就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制度性举人之道。

38 以上均引自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84-87。

39 《钦定四书文》首卷所载方苞奏折语。

40 《方望溪先生全集》“何景恒遗文序”。

41 转引自姚翠蕙∶《方望溪文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页127。

42 袁枚《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与俌之秀才第二书”(嘉庆本编入卷三十五)。

43 同上。

44 同上。

45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答袁蕙纕孝廉书”。

46 袁枚《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胡勿厓时文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