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孔孟之学浸润中成长起来,真正服膺其道的古代中国士人看来,更重要的还是道德人生∶人一生在世,不仅要考虑外在地,更要考虑内在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合符人的身分、以及提升人的身分的生活,科名纵可取,而得失却不必介于怀,毕竟科名是从属于人生,而非人生从属于科名。
【注释】 1 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页123-124。
2 据《清会典事例》卷三百三十七《录送乡试》载,乾隆九年规定,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和湖广这些大省是八十取一,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这些中省为六十取一,广西、贵州、云南等小省五十取一。
3 指纵使学也不能文者,自然还有大量的不学者,但他们不与考试自然就无关黜落。
4 文康∶《儿女英雄传》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页806。
5 具体规则参见《清会典事例》卷三百四十四,《礼部·贡举·缮卷条规》。
6 也有因精神紧张而发挥失常,乃至于完全崩溃者,如钟毓龙于壬寅科二场中闻考生死三人,一以竹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一死于蛇。见《科场回忆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页73。
7 参见《科场回忆录》“丙 乡试”一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 徐珂编:《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648。
9 第三次钟毓龙就中了。
10 例如《清稗类钞》册二“考试类”所载,考官中有以焚香探摸两种质地不同的鼻烟壶来决定取舍的穆彰阿;以及凡试卷触其家讳即摈置不阅的裕德,但这些事确否尚难验证。
11 如艾南英“应试文自叙”所言:“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正大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近则虽以公、毂、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而房师亦不知其为何语。”
12 徐珂编:《清稗类钞》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663。
13 同上,页667。
14 同上,页649。
15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三。
16 清代汉人官大学士者共119人,除左宗棠外皆起家进士。参朱彭寿:《旧典备徵》“汉大学士人数”条。
17 参徐一士:《一士类稿》“左宗棠与梁启超”。
18 参徐一士:《一士类稿》“谈吴士鉴”。
19 收在《清代硃卷集成》七十四册。
20 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一。
21 参徐一士:《一士类稿》“左宗棠与梁启超”。
22 收在《张季子九录》“外录”,中华书局1931年版。
23 刘可毅曾与张骞同科中顺天乡试解元,亦决非俗辈。于此亦可见一般来说还是文有定评。
24 以上叙述根据张效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三章“科举”,中华书局1930年版;谢俊美:《翁同龢传》,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390-392。
25 见文康∶《儿女英雄传》下册,齐鲁书社1989年版,页780,此谚也屡见于其他地方。
26 见钟毓龙所记∶《科场回忆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页73。
27 《读书作文谱》,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页14,又页64:“且人亦知场中有主之者乎?非文也,命也”。
28 《尺牍新钞》卷七,“与袁州平书”。
29 许仲元:《三异笔谈》,载《笔记小说大观》十册,页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