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二)

  (收结)此至善之一端也。
  本房加批∶“实从琢磨勘出自修,无义不精,无语不炼,六通四辟,五花八门。”
  二题:盖均无贫和无寡
  (破题)申言贫寡而不足患,由均而推之和焉。
  (承题)夫使不患贫寡,而果贫果寡,季氏犹有辞也,而亦知由均而和而已无贫无寡乎!
  (起讲)子故为申言之,今国家亦专事富庶耳。骤而语以不必富,不必庶,人必笑其愚矣。顾必就富言富,就庶言庶,而吾正笑其愚矣。富有自富,初不必在财用之饶裕,庶有自庶,初不必在人民之众多,则尝探其原本,证所见闻而益恍然也。
  (入题)吾言患不均安而不患贫寡,夫岂高语夫不患之名而乐受夫贫寡之实,而与有国家者所以难哉。
  (起股)夫所不患贫寡而贫立随之,寡立随之,衡诸去兵去食之说,大义总无可逃,君子原不稍为迁就;然使不患贫寡而困于贫焉,困于寡焉,揆诸有人有材之经,先王尚所不废,在常人能不稍用踌躇?
  (出题)而犹鳃鳃然告以不患,无怪有国家者之不服也。而吾之所谓不患贫寡者,固仍无贫仍无寡也。何以言之,吾固曰均也。均则已,不仅均也,直由均而和也。
  (中股)盖上下适其情,而一国之偏颇悉化,则惟均之而后势可相通,遂隐然有丰亨之象焉,此即百姓足孰与不足之说也,均无贫也;且君君得其分,而一国之意气俱平,则惟均故能和,和而后情无不洽,遂蔚然成蕃庶之形焉,此又师克在和不在众之例也,和无寡也。
  (后股)然则患贫者可悟矣,充其患贫之心,势必举三军之出,公家之征尽入焉,以为去贫之计,均何有乎?不知一国止此财赋,一人独赢,众人皆绌,其势必不能晏然,则去贫之计,实速贫之原也。而何不思所以均之,均则民富即国富;国富即家富焉。井田无过百亩,而通力合作,居然有崇墉比栉之观,惟其均也,况其在朝廷哉!然则患寡者可悟矣,充其患寡之心,势必举公徒三万,革车千乘攘取焉,以为去寡之谋,和何有乎?不知为国止重人心,众志一去,而军籍徒存。其势亦同归无济,则去寡之谋,即致寡之本也。而何不思所以和之,和则民众即国众,国众即家众焉。家庭不过数人,而既翕且耽,正不减速舅娱宾之盛,惟其和也,况其在民俗哉!
  (束股)是以千古治平之策,不外一均,万年导利之体,不外一和。
  (收结)圣天子在上,所由奠安宗社,善建不拔者,持此道也。
  本房加批∶“不事矜张,自然名隽。”
  三题: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破题)敬通于上下,大贤分著其所谓焉。
  (承题)夫上与下之分殊矣,而通之于敬,贵贵也,尊贤也,不可分著其所谓乎?
  (起讲)孟子意谓,吾与子论友而为之历数前人,上追古帝,大约皆节下交之事,为在上者之所难,是以千古艳而非也,吾试与子平心言之。尊贤而极之天子友匹夫,甚矣其敬也,甚矣其用上而敬下也,虽然敬者通乎上下者也,吾试与子平心言之。
  (两扇上)昔先王知天泽之辨之不可不严也,于是乎戢角材角智之俦为之,定其尊卑,制其大小而上下别焉。遂使在下者与之跪拜,与之趋走,君父之尊,同于天地,是谓用下敬上之礼敬之,至贵之至也。上本无不贵,以其本贵也而贵之而已,是礼也,凡在上者皆得受之,即凡在下者皆得行之者也,名分有其至严,宇宙间罔敢或外焉,顾其弊也,谄谀相尚,而在下者萎靡成风矣,佞幸满前,而在上者骄矜若性矣。人莫不知贵之为敬之常夫,谁得谓之非常也。堂高廉远,圣明或别有权宜,而大兮自昭天壤,草野倨侮,吾知其慢,贫贱骄人,吾知其僭,则用闻敬上安得不循例而谓之贵贵也。
  (两扇下)昔先王知君臣之分之不可隔绝也,于是乎从师事友事之例为之,制为典礼,奉以情文而上下通焉,遂使在上者与之前席,与之分庭,臣仆之微,呼以师保,是为用上敬下之礼敬之,至尊之至也,下本无可尊,因其独贤也而尊之而已,是礼也,非凡为下者皆得受之,亦非凡为上者皆能行之者也。旷典久为美谈,古今来亦不数觏焉。自其衰也,纵横捭阖之风炽,在下者有所不敢居矣,颐指气使之习成,在上者有所不乐为矣。人且将以尊贤为敬之变,顾庸讵可谓之变乎?缁衣杕杜,晚近即不闻嗣响,而此礼自在人间,好善可以忘势,古有贤王,慕势不如趋士,今张畸行,则用上敬下,夫固当数典而谓之尊贤也。
  (收结)由上言之,或不知有尊贤,由下言之,或不知有贵贵,不知二者,皆一偏之论也。吾试与子平心言之,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本房加批∶“融会上文,语脉抑扬宛转,曲折赴题,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上面三文,首题文比多而炼,二题文是一篇典型的八股(八比)文,三题文则作成两扇,大段挥洒,首场三文富于变化。
  对其三题文,我们尚可将其与同年朱时中同题文进行比较。朱时中,嘉定人,会试第58名,下为其文:22
  (破题)上与下各有所敬,明其所谓而已。
  (承题)夫下之敬上,敬其贵;上之敬下,敬其贤也。明其所谓,不各有当敬者在哉?
  (起讲)且论友者至天子友匹夫,几疑敬之用于天子者,略乎上下之分矣。顾惟略上下之分而上下之分愈明,明其为上为下而敬之宜用者,乃相因而并见殊事,合敬而不混所施,固有主名之可按也。如不挟贵之友,皆用上敬下者也。吾观上下之际而得其说矣。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