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二)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二)


何怀宏


【全文】
  第五章
  中卷
  
     本章展示清代各级科举考试的取中之卷,以晚清乡、会试的中卷为主,但也适当追溯清代早期并观察一下童试卷以见全貌。由于非过来人难于备悉其中曲折端里,今人评析八股恐怕都不很够资格了,故我们虽注意划分结构,区别名目,揣摩涵义、比较风格,但主要还是作一种文本的整理和展示,在有疑处则宁可存疑而不遽下结论,而是想尽可能比较全面、完整地多见识一些中卷。
  选择以下试卷的标准大致有四:一是取其风格较独特、体裁较新颖、较有代表性者;二是最好作者有身世背景资料可资参照者;三是适当选一些同科同题文以资比较,其科又最好是名人较多,其题亦较有思想性;四是时代上略微错开,以具代表性和见出变化。另外,本章有意录蔡元培童试、乡试、会试三份中卷,又有意录冯桂芬会试首场三卷,以观一人三级考试,以及一人全场考试之概貌。又本章多录会试卷,因会试卷确高出一筹,更见水平。
  童试卷
  童试卷保留甚少,下面仅录一篇:是蔡元培1883年参加浙江山阴县县试“四复”试卷。1
  蔡元培(1868─1940)属于少年即得科第者,且从其父起上溯三代均无入仕者,他于1883年十五岁时考中秀才,1889年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1890年二十二岁时与会试连捷成贡士,但在两年后再赴京补殿试才正式成为进士,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以下是其当年小试之卷:2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3
  (破题)穷理即以致知,致知诚在乎格物矣。
  (承题)夫物之理,必待乎穷也,穷理即以致知,不可释经之所谓乎。
  (起讲)朱子补格致之传曰∶吾所常接者物也,所欲知者理也。吾之知,在物之理而已。使不明物之为事,4格之为至,而昧乎理之宜求,即昧乎知所由致,曾亦思理寓于物,而不得舍理以言知,所当因物以言致耶?
  (入题)致吾之知,经所谓致知者也,然经必曰在格物者何哉?
  (起股)据以格为来之说,且谓物自来应,而理不待推矣。顾格物而解以坐致,则知先致,物后格,致与格且分两候也,安得谓之在也;据以格为去之言,且谓去其外物,以尽夫天理也矣。顾格物而解以物欲,则所致良,所格否,致与格且分两途也,安得谓之在也。
  (出题)自吾思之,格者至也,物者事也,即物穷理,致知之功在是矣。
  (中股)博雅者矜言考据,但有以稽其名,非所以穷其理也。苟吾而欲致其知,则不在繁称博引,而在乎致远钩深矣。物实焉而知以虚承,物散焉而知以一贯,是无时不穷其物,即无时不致其知尔;训诂者自诩精深,第有以言其理,非足以穷其理也。苟吾而欲致其知,则不在浅尝浮慕,而在乎锤险凿幽矣。知不发而理感触之,知不广而理扩充之,是吾之知固在乎理,而吾之致,固在乎穷尔。
  (后股)穷理而不知即物,几疑一物既穷,而他物可置矣。惟切而指其所在,觉其物既接,即其理宜穷,随物而穷其理,随物而致其知也。纵物殊于吾,似理殊于知,而知属乎理,理属乎物,有不得舍物以言知者矣,而何勿念兹在兹哉;穷理而不能即物,或恐万物是穷,而一物或遗矣。惟实按其所在,觉物无可遗,亦穷无可缓,物之理既可穷,而吾之知始可致也。纵理不在吾,似知非在理,而当知者理,寓理者物,有贵乎即物以求知者矣,而能不释兹在兹哉。
  (收结)夫物者物有本末之物也,而知者知所先后之知也。穷理即以致知。经所谓致知在格物如此。
  考官在这篇试卷上所写的评语是∶“简洁名贵,滴滴归原。合观前几场,或优或劣,判若天渊,岂果文有一日之短长耶,抑不尽然耶?”想是四场文章水平参差不齐,而这一篇是较好的一篇。除非在县、府试中得到案首,否则,能否取中生员必须由府试来决定,因而此卷只是用来观其大略而已。
  乡试卷
  下面我们观察乡试中卷。汪家 ,浙江严州府遂安县人,康熙癸寅科(1693年)浙江乡试中式第48名。此篇是《清代硃卷集成》所收年代较早的一篇中卷。康熙时二场有论,此篇是论体,可观论这一体裁,又其中思想强调要使民“各遂其生,各复其性”亦平正清新。下为此文:
  天下有民,圣人牧之5
  (论冒)古来所谓治化之隆者,非有所加于民也,惟使民各遂其生,各复其性而已。
  何则?天地生民而作之君,将遐迩胥受治焉?苟不体天地之心以为意,何以为主术之极则乎? 惟是天地生物之仁,以有化育乎万民,斯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已显著于圣人之心矣。
  (点题)六韬曰:天下有民,圣人牧之,其说可申论也,今夫为君者,孰不欲牧民哉,然民不易牧,而牧民亦不易言也。
  (前幅)尝观天下之民,有诚,不能无伪,诚者易牧而伪者难牧矣;有智,不能无愚,智者易牧而愚者难牧矣;有贤,不能无不肖,贤者易牧而不肖者难牧矣。以是欲宇宙之人衷沐我之怀保,辟黎之众咸听吾之宰制,不诚难哉?
  (中幅)要非所论于圣人者,以成己成物之量为作君作师之本,以尽性尽命之学为子民经国之原,独是牧之者,非有所增于民也,惟无所损于民而已。
  春尔条桑,不使桑之鞠为茂草,秋尔涤场,不使场之筑为具观;若此者,问谁牧之?盖圣人牧之。抑牧之者非予民以所无也,能不失民之所有而已。载矣载言,皆天籁也,一觞一咏,即化机也,若此者,又畴为牧之,盖圣人牧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