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主要关乎理,理要“清真”;“雅正”主要关乎辞,辞要“雅正”。“清真雅正”又以“清真”为要,正如章学诚所言∶“夫文章之要,不外清真,真则理无支也,清则气不杂也。理出于识,而气出于才。识之至者,大略相同,盖理本一也。其所以发而为文,不同如其面,盖才殊而气亦异耳。气藉于养,则学是也。学以练识而达其才,故理彻而气益昌,清真之能事也。同一理而形于气者,千万不同,故可藉于观人。否则研经之功,极于训诂解义,将求一是而足,安取诸家之文。”10 “清真”的对立面是“肥腴”、“浓腻”,明人曾异撰称他幼时读丘毛伯、王带如房稿,“而尤喜其清率灵快之文,以为无应制肥酒大肉气,而尤喜为清真之文。”11 而将“清真”推之太过又可能走入“枯瘠”、“肤浅”一路,如朱筠认为∶“诸生不读许氏书无以识字,不读毛何赵郑氏书无以通经,诸生应使者试,为文不如此,其求合于诏令清真雅正之指者盖难矣。夫清真者,非空疏之谓,雅正者,非庸肤之谓。”12
梁章钜有一段应试回忆文字,谈到这一标准并非虚语,他说∶“余五上公车,惟辛酉科以回避未入场,前三场皆荐而不售,第一科为乾隆乙卯,房考胡果泉师(克家)批曰∶文笔清矫;第二科为嘉庆丙辰李石农师,批曰∶格老气清;第三科为巳未吴寿庭师,批曰∶词义清醇。每次领回落卷,必呈先资政公,公一日合而阅之,笑曰∶功令以清真雅正四字宣示艺林,而汝只得头一字,毋怪其三战而三北也。余不觉爽然若失,适壬戍科,立意欲以词藻见工,又闻纪文达师为总裁,最恨短篇假古文字,故于首艺竭力降格为之,中二比云∶‘古未有为君而见疑于人者而艰贞蒙难,是文王始际其难,夫受命改元之迹,后世可断其必无阴行善政之疑,当日几无以自解,则止民将嫌于震立怀保,且指为阴谋,’……本房韩湘帆师批云∶‘酣畅流丽,典雅之章。’却无清字,始悟闱中风气果在此而不在彼也。”13 也就是说,此时闱中风气已经不是更重“清真”而是更重“典雅”了。由此例可见“清真雅正”确为当时衡文标准,且“清、真、雅、正”字字均有所讲究,但却可能有时更重“清真”,有时更重“雅正”。
衡文过程
清制规定∶每年秋八月举行乡试,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俱先一日晚点入,次日晚放出,每场首尾三日,实际上是两天两夜,考官初六日入闱,头场考毕,十二日即由主考升堂分卷。正主考掣房签,副主考掣第几束卷签,分送各房官案前。起初规定主考与房考官同在一堂阅卷,随分随阅,随取随呈,后来多仅在堂阅荐一二卷,即各退归私室校阅,房官取其当意者加批评定,并可加圈荐于主考,是为“荐卷”。初制甚严,房考官必须各以荐卷置中间桌上,御史验明内无私通小帖,方送主考收阅。不许私访聚谈,互相抽看,每晚停阅时检明卷数入箱,考官与御史各加封锁,次日公同开阅,不得私携回房,后亦放宽。第一场荐毕,再荐其第二、三场卷,若二、三场卷佳,也可再补荐其第一场卷,但实际上一般都以首场卷为重,首场卷可能就占满名额。首场又以首艺为重。“头场为体,后场为用”。14 正、副主考则就各房荐卷批阅,头场阅毕,再合观二、三场卷,“去取权衡,专在主考,不得但凭房官荐阅”,15 房考官于未荐之卷,主考官于荐而未中之卷,亦须略加批语,是谓“落卷”。主考官有权搜索各房落卷,佳者再予补中。一般自分卷以至撤棘,开初阅卷时间大致是半个月,其中八天看前场卷,七天看后二场卷,也就是说放榜撤闱差不多要到八月底,大省或许更长,后来似均有愈拖愈长之势,如乾隆五十八年谕提到“各房考呈荐之卷,至多亦不过四五百本,主考三人,在闱一月之久。何难逐卷共相品评。”但一般不会超过一月。会试在春天,初为二月举行,后改为三月,以三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为三场,放榜在四月十五日以内,其他与乡试略同。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