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


4 王筠:《教童子法》,收在《丛书集成》初编本0986,页1。

5 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6 见谢俊美∶《翁同龢传》,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14、26。

7 “四十自述”,载∶《胡适自传》,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页20。

8 即便如此,传统社会崩溃之前的中国农村识字率和文化普及程度还是常常使初来中国的西人感到惊奇。

9 这些读物有的在识字阶段就已开始诵读了。

10 《教童子法》,《丛书集成》初编本0986,页1。

11 《教童子法》,页3。又页4∶“截得断才合得拢。……识字时专心致志于识字,不要打算读经,读经时专心致志于读经,不要打算作文。然所识之字,经不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也;所读之经,用其义于文,为有本之文,用其词于文,亦炳蔚之文也。”并参唐彪:《读书作文谱》,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页8。

12 《读书作文谱》,页16。

13 与考诗赋的唐代不同,唐则有“《文选》熟,秀才足”之谚。

14 读”比“看”重,有朗读记诵之意。

15 古代读书人无不在此深下工夫,近代学者亦不乏有人指出幼时所背经典所带来的两方面的“一生得力”“终身受用”∶一是打下人文学问的根柢,如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中所说胡适及他本人的经验;二是从中得到人生的教训,如蒋梦麟谈到:背古书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南针。”见《西潮》,世界书局1962年版,页18。受过系统西方教育的法学家、天主教徒吴经熊也谈到过使之终生受益的一些孔孟语录。一个孩童在幼年时并不完全懂得他所背诵的经文的全部涵义,但这些内容有可能在其长大以后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当然,这些都必须付出代价。并且,我们也不能忽略古代教育这样一些弊端:如一些父兄及塾师的一味强迫使儿童失去趣味、或者一味利诱使读书完全变成沽名弋利之具。而强制加利诱会使最好的经典也改变味道。

16 这是程端礼、金声、唐彪等人的一种意见,确有道理。唐彪又主张各项内容均分开用力,如经蒙分馆,诸经与时艺分月来读,经与史亦分月读,古文与时艺则分日读,是其多年塾师经验之谈。我们推而广之,则可说学问与功名,文学与时艺亦须两分。

17 《教童子法》,《丛书集成》初编本0986,页1。

18 《胡适自传》,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页25。

19 陈兰甫《东塾集》卷三,“太上感应篇序”∶“世俗读四书者,以为时文之题目而已;读五经者,以为时文之词采而已。”又《东塾先生遗诗·读书》八首之七云∶“论语二十篇,束发即受读。古人读半部,谓治天下足。今人谁不读,读者谁不熟,非读圣贤语,读试场题目。”转引自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359。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