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

  作文又须有渐,不宜“弟子入学视为废才”,成天使之不求其解地念藏经,而“到十三四岁时则又视为天才”,期望一下就使之能文。32 “时文法密,不能遽责备於童子,则必使之先为破题;破题能属句矣,乃使演为承题;承题能成语矣,则试学为起讲;后乃领题提比,出题中比,以渐而伸;中比既畅,然后足后比而使之成篇。”33 要学作文,还须先会读文,至于具体读文方法,唐彪认为童子读文必宜分其层次,先易后难。且不必读得太多,尤不宜太赶时髦、贪多骛新,去读那些二、三流的时文,自然也不宜过守成宏,正嘉文式。所读时文,贵于极约,不约则不能熟,不熟则作文时神气机调皆不能为己用。而阅览则宜广博,经史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总之,“科举之学,读者当约,阅者宜博”。34
  “博学守约,凡事皆然。即举业一道,博约二者,阙一不可。所谓守约,即揣摩之文,贵於简练,是矣。所谓博学,则泛阅之文,又不可不广也。”35
  正如读书首要在精、在熟,作文亦同,36“‘熟’一字,为作文第一法也。”37 所必须熟的自是佳文,读文贵极佳,贵深造,不可贪多,但也须有所折衷。不仅读古文,也要读时文。章学诚又有“生文习之使熟,熟文习之使生”之说:“诸生於三五百篇之文,亦既能成诵矣,今简练而攻十之一,岂犹患其不熟乎?患在过熟而不入迎拒之心也。盖佳文入目,虽使粗识浅见,皆能生其浮慕,至於诵习再四,不免中心厌倦,以谓吾既知之,而欲更窥他作矣。不知所谓‘吾既知之’而不耐更读者,於文之甘苦疾徐,固未尝有所入也。熟而生厌,不亦宜乎?若夫文之佳者,因非一端之所能尽。命意,一也;立句,二也;行机,三也;遣调,四也;分比变化,五也;虚实相生,六也;反正开合,七也;顿挫层折,八也;琢句,九也;练字,十也。以此十法,每一诵习,各作一意推求,仍用先如未见其文逐处平心迎拒之法,往复不已。则文虽一定,而我意转换无穷,即使万遍诵习,而揣摩光景,常如新脱於稿,所谓‘熟文习之使生’,此法是也。”38 亦即通过揣摩使之栩栩如生也。
  然而,正如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文章归根结底还须自做、多做,常做,如此才能手熟,开拓笔力,拓宽笔路。作文须有数月发愤工夫,在一段时间里专心致志,一切不顾,终日作文,而后文章始能大进。据说唐顺之、瞿昆湖、熊伯龙、袁坤仪、毛稚黄等八股名家皆有此经验。文章又须精研,反复修改,不断改削才可望精益求精。作文既要有内心自得自撰一端,又要有广泛取用一端,或说制艺直自经营者十之六,取用于人者亦十之四。因而平时须用集腋成裘手段,故有“积词”、“积理”之说,艾南英也有读书为文要像将兵,多多益善之言。
  今人品评八股习作毕竟如隔靴搔痒,已经脱不了局外人身份,究竟其中要经历多少甘苦,多少层次已不复能况其中滋味,兹引清初朴实大儒张尔岐自述其学习八股经历的一段回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