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上述内容的阅读之法,则如唐彪所言∶“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12 《渊鉴类函》、《文苑英华》一类,自然只是“当备以资查考”之书;《文选》一类,在明、清大概最多也只属当看之书;13 史鉴、诗文一类,大概当通读一些之后精选细看;经书则当熟读,14 尤其四书全部及五经主要内容当反复细读以至于能滚瓜烂熟,15 此不仅因为考试题目皆出于此,也因其被视为是义理文辞的渊薮。所以,古代读书总贵于精,总期于熟。读经也须读注,尤其四书朱注亦悬于功令,须细读,但也可分开来读,即先读大文,以后再来读注。16
要真正精熟则须理解,能记是由于能解,王筠批评专让学生死记硬背者为“视学生为猪狗”,说“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17 胡适也忆及母亲多给塾师学金而给他“讲书”的好处,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18 且讲书看书不宜徒籍高头讲章,讲书之后又要令学生复书。读书以经书为主,但又不止于经书,更不止于讲章,还须博阅杂览,方能优游涵泳,融会贯通。由于举业使读书也成为功名利禄之途,故世俗之人多有急功近利及见识短浅者,把四书五经只当作题目来读。19 并沉醉于高头讲章,泛滥于坊刻时文,故顾亭林有“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之叹。20 但这主要是指晚明坊刻盛行之后的流弊。真正的八股佳制亦非经史深厚所莫能为。21
学文
学文不可过早。齐如山说∶“从前小儿读书,分三个阶段,六七岁小孩初上学,名曰‘开读’,……十几岁读过一两部经书之后,先生才开始与之讲解,此名曰‘开讲’,十四五岁以上,便开始学作文章,此名曰‘开笔’。”22 王筠说∶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唐彪也说∶人生平学问,得力全在从蒙师学、即打基础的十年间,23 在这十年中,四书与本经宜熟,余经与后场宜带读,书法与执笔宜讲明,切言与平仄宜调习,经书之注删读宜有法,然后才可以正式跟经师学作文。24 当然,才高者因为有余裕,实际上学文往往比这要早,例如朱筠九岁入书屋读书,十三岁学为文,25 胡传五岁入塾,十一岁讲四书,十六岁八股已能成篇。26 俞曲园六岁读书,十岁即开始习时文,27 沈曾植八岁读书,十三岁开笔,28 林纾也十三岁习制义,29 世俗者因为心急,也往往不管子弟才能高低而让他们提前开笔。
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以写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越多越好,30 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鼓励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不难成就也。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