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十)


何怀宏


【全文】
  第三章
  考生
  
     本章考察以八股为主要内容的举业需要应试者做一些什么样的训练、准备以及最后的临场,分读书、学文、应试这样三个环节来叙述。
  读书
  读书须先识字。章学诚说:“童蒙子弟,欲正小学之功,不当先授句读,但当先令识字,……夫积画而后字,积字而后句,积句而后章,一成之理也。” 1 王筠说∶“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2 蒙养之时,3 识字为先,不必急着读书。如弟子迟钝,则识千余字后乃能为之讲解,能识二千字,乃可使之读书。4 唐彪也叙述自己的塾师经验说:凡教童蒙,不可太早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以后要作经义,且要对付各种各样的题目,包括各种割裂截搭小题,背熟经书是一关键,然而,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故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他并举其子的教训说,其子唐正心自六岁入学,读书不能成诵,三岁历三师,至四年无可如何,不复易矣。后因兵乱避居山中,适有一名朱雨生的塾师设帐其地,因令就学从游。至五月,所读新书不减于前三载,且于前三载不成诵之书,无不极熟。唐彪问其原因,朱答道∶“吾无他术,惟令认字清切而已。令郎非钝资,止因一二句中字认不清,故不敢放心读去,则此一二句便不熟。因一二句不熟,通体皆不成诵矣。”5
  识字为先的方式和古代人文学问的特点有关∶古代重文献,字即涵理,清人又重视训诂,重视从训诂发义理,与明代相比较,清人应试文中也多有训诂之意。主要用于识字的流行教材则有“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里可以顺便指出的一点是母亲、姐妹的特殊作用,她们往往在孩童正式破蒙前就已教其识字,而更重要的是她们对儿童立志方面的影响和情感上的关怀。如翁同龢六岁前的启蒙教育主要由母亲和两个姐姐担任,因而母子、姐弟之间的感情尤其深厚,当翁应府试刚进场时,突闻大姐去世,立即弃笔而出,大恸致病。6 胡适也曾忆及三岁多入学前,就与母亲一起识了近一千个字。7
  “三、百、千”一类启蒙教材已涵一定道理,但主要还是为识字所编。读过这类教材之后的学生实际上就要两分,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双轨制,多数不习举业者可能再识一些日用杂字,及简单书信、算术,或再读一些如《增广贤文》等贤文善书就结束学业,8 而少数习举业者则要开始一种真正的,期望成为一种职业“读书人”的读书,即为举业而读书了。读书的次序一般是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再读其他经、史和诗文等,四书中一般又是先读《论语》或《大学》,《孝经》及朱子的《小学》常常也是优先阅读的内容。除了以经书,尤其四书作为主要的内容外,还有种种可作为日后作文辅助、形式亦较活泼的读物,例如学习韵律,练习属对的《声律启蒙》,《神童诗》、《唐诗三百首》,9 熟悉典故、积累词藻的《幼学琼林》、《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乃至百科全书性质的《唐类涵》、《渊鉴类函》等等。这些内容可以穿插进行。王筠说∶童子八九岁时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属对,且每日教一典故,才高者读全经及《国语》、《战国策》、《文选》,即才钝者,亦全读五经、《周礼》、《左传》,摘读《仪礼》,《公羊传》、《谷梁传》。10 有识者特别强调不宜过早读时文,不宜与读经混杂着读时文,而宜分开用力,稍后进行。11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