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九)

  我们还可以就目前所能读到的应试文,来看成形的八股是否明洪武时所定。明初黄子澄(1350-1420),分宜人。洪武乙丑(1385)会元,下面是他当时的一篇试卷: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5
  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统于一人。
  夫政之所在,治之所在也。礼乐征伐,皆统于天子,非天下有道之世而何哉?
  昔圣人通论天下之势,首举其盛为言,若曰,天下大政固非一端,天子至尊实无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乐四海之无虞;天开日明,万国仰一人之有庆。主圣而明,臣贤而良,朝廷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皡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时乎?当斯时也,语离明则一人所独居也,语乾纲则一人所独断也。若礼若乐,国之大柄,则以天子操之,而掌于宗伯;若征若伐,国之大权,则以天子主之,而掌于司马。一制度,一声容,议之者天子,不闻以诸侯而变之也;一生杀,一予夺,制之者天子,不闻以大夫而擅之也。皇灵丕振,而尧封之内,咸懔圣主之威严;王纲独握,而禹甸之中,皆仰一王之制度。
  信乎,非天下有道之盛世,孰能若此哉?
  此篇在结构上破承起讲收结之意相当明显,短对偶句亦甚多,但格式并不固定,并未在以后成为定制,其后的经义并不严守其式。明初经义还基本上和元人一样只是守其大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我们可再以薛瑄的一篇四书文为证。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永乐年间成进士,下面大概是他晚年所作的一篇程文:16
  仪封人请见 一节17 
  封人未见圣而思之切,既见圣而叹之深。夫天不丧道,二三子可无患矣。封人信之以天,所以一见而有木铎之叹也。惟时孔子辙环至卫,适于仪有隐君子者溷迹于封疆之间,其姓与名不可得传矣。封人其官也,彼其望圣人而若企前从者而陈词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此其意笃而至,语慕而周。贤哉封人,其若弗克见之,思有足多者,逮乎从者见之,而封人遂有慨乎其中也,乃出而叹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盖否而必泰者天也,往而必返者势也。况乎有其具,不患无其施,而诎于藏,当必大于用,则今天下聋聩舍夫子其谁起?故曰天下之无道也久,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噫,夫子生不遇于时,如仪封人者,亦可为倾盖之交也。此文破承起讲收结之意亦相当明显,但中间散行朴实无华,反不像黄子澄那样“拘于作对”。以上的证据也许已可表明,延至晚清的基本经义格式(八股)并不是在明初由朝廷所定,而是至明中叶方由下渐渐定型。然而,这一切也许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即便假设八股程式确实是明初由朱元璋、刘基所定,并有意以之作为一种加强专制、束缚士子的工具,18 或者所定是另一种文字程式,那么,这种程式也不大可能是由朱元璋等精心设计出来的,而更可能只是对已经形成的程式略加框定而已。这种程式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无数人参与的过程。我所要强调的也就是这一过程的漫长及其自然而然性。八股的产生无法系于某一个人,无法系于某一个明确的年分,也正好说明了这一过程的自然而然性。八股文体的创造者并非某一个或几个名流显要,而是许多籍籍无名者。其动机自然也并非是要加强君权之类,而主要是为方便考试。所以,认为八股程式是明初由朝廷明文规定是不确的。这种程式实际上很难自上而下一次框定,而只能自下而上逐渐形成:首先由考官和士子在作文与衡文的反复互动中,逐渐成形并得到某种默认,成为某种不成文法,然后才成为某种明确的定制。另外,八股的形成与汉字有着特别的关系。周作人认为:汉字在世界上算是很特别的一种,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于是便可以找些合适的字使之两两互对起来。这样,由对字而到门联,由门联而到挽联,而到很长的挽联,便和八股文很接近了。中国打“灯谜”的事也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在中国各地方各界很普遍。低级的灯谜,和高级的破题,原是同一种道理。因此,他觉得八股文之所以造成,大部分是由于民间的风气使然,并不是专因为某个皇帝特别提倡的缘故。他说:“总括起来,八股文和试帖诗都一样,其来源:一为朝廷的考试,一为汉字的特别形状,而另一则为中国的戏剧。其时代可以说自宋朝即已开始,无非到清朝才集其大成罢了。”19 总之,经义取固定的八股形式并非一日所成,一法所定,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也许可以将八股程式比之为某种习惯法。
  基本范式
  清人初学八股,重视区分层次,往往先读八股形成之初即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之文数十篇,以为入门之路。“此四朝文者,制艺之鼻祖,读此方知体格之源流也。”20 此时的八股文简明扼要,易于把握,下面我们即以这四朝的五篇八股程墨名文,21 予以标点,分段,区别名目,交代作者背景,并略加点评。22
  这些文章均选自方苞遵乾隆之旨为厘正科场文体所选的《钦定四书文》,是“清真雅正”标准的具体展现,故还可从其看清廷所悬功令标准。
  钱福(约1505年前后在世)字与谦,号鹤滩,华亭(今上海)人,最早的制义名家,与王守溪并称“钱王”。少负异才,科名鼎盛。弘治庚戍(1490年)会元、状元,授翰林修撰。诗文藻丽敏妙,登第后名声煊赫,远近以版乞题者无虚日。,23 下为其文:24
  
  好仁者无以尚之 二段25
  (破题)圣人论人之成德,有以好仁之笃言者,有以恶不仁之至言者。
  (承题)盖好仁而物无以加,则好之也笃,恶不仁而物无所累,则恶之也至。
  (起讲)人之成德有如此,此所以难得也与,夫子意若曰: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凡出于天理之公者,不必皆同而均谓之仁,凡出于人欲之私者,不必皆同而谓之不仁。
  (两扇上)自夫人有秉彝好德之意,孰不知仁之足好而或不能无不好者,以拒之于内,则所好为不笃,犹不好也。吾所谓未见好仁者,岂谓若人哉!盖必气禀纯粹而真知是仁之可好,其于仁也,天下之物而无以加其好焉,吾知其甚于水火,甘于刍豢,内重而见外之轻,得深而见诱之少。生所好也,而仁在于死则杀身以成仁;财所好也,而仁在于施则散财以行之,则其好之可谓笃,而成德之事在是矣。
  (两扇下)自夫人有羞恶是非之心,孰不知不仁之可恶而或不能无不恶者,以挽之于中,则其恶为未至,犹不恶也。吾所谓未见恶不仁者,岂谓若人哉!盖必资禀严毅而真知不仁之可恶,其为仁者,不使有一毫不仁之事有以加乎其身焉,吾知其避之如蛇蝎,远之如鸠毒,出乎彼而入乎此,不为不仁而所为皆仁,视听言动之运于吾身也,而或非礼之害于仁者不忽焉,以少累声色货利之接于吾身也,而或不仁之妨乎?仁者不暂焉,以少处微,极于纤悉之过,尚肯使之加乎其身哉?恶不仁者,而不使加,则其恶恶可谓至,而成德之事在此矣。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