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七)


15 转引自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页381。

16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页227~228。

17 齐如山:《中国的科名》,收在杨家骆主编《中国选举史料·清代编》,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初版,页1049。今人由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不熟悉所带来的失误可举二例∶如最近出版的《翁同龢传》,作者研究传主已十多年,用力甚勤,但在叙及翁1856年参加会试时,说会试首场考四书,四书题为“告诸往而知来者,洋洋乎发育万物”一节,第二场题为“莫如为仁”,第三场诗题为“游鳞萃灵沼,得灵字”。而实际上所述三场题其实都是首场的内容(三文一诗),且所述“首场题”宜分为“告诸往而知来者”一句和“洋洋乎发育万物”一节,是两篇而不是一篇文章的题目,见谢俊美:《翁同龢传》,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40。又如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也把几年前发现的一份明代状元策说成是“典型的八股”,见田启霖编《八股文观止》,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页1162。

18 清代最后的两位状元王寿彭和刘春霖都在四十年代去世,末科探花,《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的作者商衍鎏大概在五、六十年代之际去世,一位末科举人种毓龙于1970年去世,末科秀才苏局仙也已在1991年12月30日下午四时去世。参见蔡康平∶《中国晚清最后一个秀才》,载《读者文摘》1992年第4期。

19 读八股要比读一般古文为难,至于写作,正如邓云乡“《眉园日课》书后”所言:“就今天的客观水平说,要想弄懂这一文体,即使学会作一篇极普通的八股文,最起码的完篇,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载《中国文化》第13期,北京1996。一种文体的死亡恐怕要比一种语言的死亡更难于拯救。我读到的时间上最近的一篇八股文是曾与光绪癸卯科(1903)浙江乡试中举的钟毓龙(1880—1970)六十年代的戏作“老而不死”,见其《科场回忆录》“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页228。或如张中行的一句趣话“至于八股的妙处,就非鼻子不可。”见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81。

21 四十年代末潘光旦、费孝通仅搜集到900多份硃卷,现这些已搜集到的硃卷大概也散失了。

22 各地尤江南的一些地方博物馆、图书馆或仍有存者。

23 《清代硃卷集成》所收硃卷包括三个部分,粗略统计如下∶第一部分是会试卷,共计1635份,其中17世纪仅1份,18世纪37份,余均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试卷,而光绪一朝有916份;第二部分是乡试卷,这构成《清代硃卷集成》一书收藏的主体,所收多为江南、浙江、顺天试卷,依多少次序是江南1641份,浙江1497份,顺天817份,湖北296份,山东230份,江西230份,河南148份,湖南131份,以下广东、四川、福建、广西、山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均在一百以下。从朝代论,乡会试卷也还是光绪朝最多,共有2546份。第三部分是贡生卷,分副贡、优贡、拔贡、岁贡、恩贡,以拔贡、副贡卷较多。但是,以上所收有些并不完整,有的缺履历,有的缺科分页,有的试卷不全,尤以年代较早者或名人卷为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