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七)

  对八股人们可以提出一些不同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首先,八股这一文体能不能产生真正的文学,乃至于产生最好的文学,即如李贽所说的“至文”?产生称雄于一代的文学,产生作为一个时代标志,一个时代骄傲的文学?明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士人曾经这样相信过。明天启、崇祯年间,且有一些士人花大力于此,如艾南英、陈际泰、曾异撰等,他们创作、品评、结社,自下而上造成了对全国文风的广泛影响。至清代,也还有人相信这一点,例如焦循。但总的说,清人一般不再相信这一点,士人的主要兴趣也因明清之际的世变及顾亭林等大儒的努力而发生了一种重要的转变∶即由虚转实、由华转朴、由激转平、由戾转和、由强调思想、文学转向强调学问、考据,即便如焦循也是用力于此,他只认为明代文学也许将由八股称,10 而不认为清代会如此。清代问题是转到了次一级的层面,士子文人在时文上的雄心已经下降,人们关注得更多的与其说是八股本身,不如说是时文与古文的关系,是古文能否对时文产生良好的影响,或者说时文与古文之间是否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等等。阳湖、桐城派均曾有意无意致力于此,其所达到的成绩有人赞扬也有人指斥。无论如何,八股作为一种士人要自进显身必须掌握、必须熟悉的文体,对明清两代的文学,尤其是散文还是影响很大的。
  其次,八股这一文体能否产生真正独立、有意义的思想?它是否是表达思想的恰当形式?即从八股中是否能出思想?或者说能出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文体能给个人独立见解提供多大的活动空间?八股文作为中国文学形式的一种相当精致和综合、同时又与入仕紧密联系的文体,是否也表现了中国思想的某些基本特点?对这些问题,古人不像对前一问题那样关注,基本上还是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文章,但是,八股又毕竟主要是一种说理的文章,是一种议论文,它虽在比的部分有韵文的相当成分,但不允许像赋、骈文那样铺陈华丽词藻,巧设比喻,引用秦汉以后的历史典故等种种修辞方式,而是要求朴实地述说经义,述说义理。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用经义取代诗赋即有将士人注意重心由文学转向经学,转向义理之学之意,但经义毕竟又是一种应试文体,作为应试文体固然影响广泛而持久,从而也时有改变文风显示文运之效,但也因此很快就可能面临“题无剩义”的局面,而人才也有高低,如王安石那样的大才毕竟罕见。所以,古人对这一问题一直比较谨慎,即便重视八股义理(尤其前期八股),也很少抱有由八股来产生第一流思想的期望,且社会也无需此,义理之精华被认为早已蕴涵于经典之中,即便如清初吕留良那样重视八股的独立思想者,主要目的也只是限于作为明遗民退而要在社会上谋生立足,进而想由此扩大对士人思想的影响。11 今人则几乎众口一辞地抨击八股束缚思想,以“扼杀思想”为其一条主要的罪名。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