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七)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七)


何怀宏


【全文】
  第 二 编
  标准
  
   引言:问题与资料
  在一个社会里,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的分配究竟依据何种标准,可以说是影响和制约着这一社会结构的最重要问题,对一个容有大量上下流动的社会尤其是这样。我们在前面阐述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发展是如何越来越排除其它因素的介入而一切以考试为定,“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即一切以考场上的文章来决定录取的,1 政治权力、财富和家族名望等一切容易承袭的因素被尽量地抑制,个人平时的品行、学殖、文名等一切趋于积累的因素也被淡化,考场硃卷最终构成为科举制度的中心一环,成为录取入仕的首要标准。2 本编现在所要集中关注的则是这硃卷本身,即它作为试卷的内容,作为应试文的诗、文、策、论等。这些诗、文、策、论的主要目的、主要功能是应试求售,那么,它们是如何履行和发挥自己的应试功能的?它们究竟要求应试者一些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素质?需要应试者做何种训练和准备?这种考试究竟是在考什么?衡文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主要把一些什么样的人选了上来?这种考试能为国“得人”吗?或者更重要的还是“人得”、亦即各种人才能否获隽、能否各得其所,各得其意?3 我们的考察将紧紧地围绕着考试,并指向录取,我们要探讨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文章得中,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文章落选,决定考场中式的主要有一些什么因素,由此亦可一窥这种考试选举千百年来重复锻打所造成的社会结构。
  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代,实际上已经到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地步,循这条路走下去,还可以有一些小修小补,却很难有大变,除非完全改弦易辙。清代入仕除了为满蒙贵族保留了一条迅捷的上升之路外,基本上沿袭明制,其科举考试约分三级:我们也许可以把童生试及生员系内各种名目的考试统称之为初级考试,乡试称之为中级考试,会试及殿试称之为高级考试。初级考试主要是童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即成为国家学校的正式一员,这种考试或可称之为“入学之试”,以区别于作为较正式的“入仕之试”──即可直接取得任官资格的乡试。但由于当时的学校不仅是完全由政府主办,也主要是为政府往上输送官员和往下推行教化,纯粹是少数精英性质的官学,所以,这种“入学之试”也仍可说是一种为任官取得至少是一种预备性资格的“准入仕考试”。乡试以下,路尚宽广,除了上述成为府县学生员再应乡试的主要途径,五贡也不失为一条保留了些许两汉荐选遗意,不与乡试也可入仕的途径,4 由监生则可辟出一条通过捐纳绕开越来越难的小试而直接应乡试的捷径,但是,一般人要想参加会试以为充任高级官员打下基础,却仍然只有先通过乡试一条路可走。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