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参Kracke∶“中国考试制度里的区域、家族与个人”,载《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页304。
7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e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pp112-114.
8 同上书,页116。
9 同上书,页123。
10 同上书,页258-260。
11 同上书,页256。
12 同上书,页266。
13 同上书,页347注。这一预测看来已为中国近四十多年、尤其八十年代以来的事实所证明,但主要原因却不是教育运动的开展。
14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页217~218。
15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载:《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清华大学出版(1947.11)。
16 这种位移又比如,同处科举时期,但在唐代,虽然科举出身者可以升至高位,但人数较少,他们主要是补充高级官员阶层,而中下级官员大多仍有非科举出身者构成。如开元十七年(729)国子祭酒杨瑒上言:“自数年以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诸色入流,年以千计”。“方于明经、进士,多十余倍。”即使到唐朝后期,也大致仍然保持着这种一比十的比例。但这种情况,随着宋以后入仕归一途及录取名额的增加,中下级官员也越来越多地都由科举出身者构成了。
17 参罗尔斯∶“英才统治的社会结构遵循前途向才能开放的原则,用机会平等作为一种在追求经济繁荣和政治统治中释放人们精力的手段。那儿存在着一种显著的上层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表现在生活资料和组织当局的特权两个方面。较贫困阶层的文化枯萎凋零,作为统治者的一批技术精英的文化则牢固地建立在服务于国家的权力和财富的基础上。”这里只需把“技术精英”改为“文化精英”,见《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页101。
18 参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三、四章“阶级”,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以及葛承雍∶《中国古代等级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 参葛承雍∶《中国古代等级社会》页316:“而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就是神圣、尊贵的‘官’。成功者,被信任者,必委以官职,事业成功却无官职的人,则往往会感到脸面无光。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就是入仕做官。官的特权,官的等级,官的待遇实在太具有诱惑力了,某些人无法不趋之若鹜。中国古代虽然入仕参政有多元途径,但唯有步入官场、攀上官座方是有价值的正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国,等级与相应的权力意味着一切。”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但东汉末至魏晋可能是一个例外。
20 齐如山谈到在华北乡间,秀才主要的出路是教书,教书的收入与技术较高的劳力者(大把、领青、场头)相等。见齐如山∶《中国的科名》,收在杨家骆主编∶《中国选举史料·清代编》,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页1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