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徭役何时休?

   第二,古代徭役基本不分市民、农民,大家都要承担,当代徭役则只有农民承担,市民不承担。《周礼?地官?乡大夫》规定:“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可见,周代虽然城乡(国野)有些差别,但城里人也要服徭役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当今的中国,城里人(市民)除了偶尔搞搞公共卫生算是无偿劳动以外,不再承担各类工程的无偿劳动,而且城里人即使参加无偿劳动,也是用八小时以内的上班时间,而不是用八小时以外的工余时间,列宁提倡的星期六无偿劳动(又译义务劳动)早就成了历史故事。所以,市民参与的无偿劳动,仅仅是名义上的无偿劳动。农民则要实实在在地承担地方各级政府的无偿派工。
  第三,古代徭役的承担者是男性国民,当代徭役的承担者则不分男女。古代各朝代的法律都规定,只有男子才要服徭役,女子则不需要服徭役。所以,孟姜女只能主演送寒衣的角色,而不需要自己服徭役。当代中国,在“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等理论的指导下,妇女和男子一样要服徭役,甚至十五六岁的少女也要组成“铁姑娘队”,参与各种繁重的工程。文革期间的“铁姑娘”们,现在的年龄在50左右,尚未步入老年队伍,但身体大多不如老年人,徭役之故也。
  第四,古代徭役主体是青壮年,当代徭役的主体往往没有年龄限制。秦代十七至五十九岁的男子服徭役,六十岁以上则可以“免老”。隋朝开皇三年甚至有“二十一岁始役,五十岁免役”的规定。当代中国的基层政府往往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按人头派任务。什么“全党动员,全民发动,上至八十三,下至手里搀,党团员带头,大批判开路,男女老少齐参战,打一场××××的人民战争”等等,是文革期间农村司空见惯和“司空闻惯”的标语口号。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口号少了,但是按人头派任务的内容没有变。2001年秋冬时节,在淮安市委党校上课期间,一位在市政府任局长的学员告诉笔者说,他的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乡村两级领导人仍然给这两位老人派了土方任务,老人已经不能劳动,只好找他这位当局长的儿子要钱,然后雇人完成土方任务。假如儿子不当局长,这两位老人怎么办?
  第五,古代徭役往往用于领导人享用的宫殿、陵墓、府第等等私人工程,当代徭役则不包括这些内容,往往用于修建公共工程,如河道、水库、公路、铁路,等等。正因为有这点区别,人们往往认为当代的无偿劳动不是徭役,前述各类工具书才将徭役定义为古代的无偿劳动。其实,当代农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尽管是为了公共工程,但是也是不合理的。为何同样享受这种公共工程利益的当代官员、士大夫和市民不承担这种无偿劳动?因为官员、士大夫、市民具有高贵的身份。这就同古代官员、士大夫因为身份高贵而不需要参加各种公共工程和私人工程的无偿劳动一样,明显是不平等的。尽管毛泽东、周恩来也参加过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劳动,尽管没有领取劳动报酬,但是,政府并没有扣除他们因为未能在中南海正常上班而应当扣除的工资。所以他们的劳动实际上仍然是有偿劳动。只有那些被征用的民工,才真正的从事了无偿劳动,因为他们一旦被征用,就不再有任何收入。
  第六,古代徭役服役地往往离家较远,当代徭役服役地往往离家较近。范喜良修长城,孟姜女送寒衣,都是千里迢迢。当代徭役因为是地方政府派发的,所以不可能离家很远,县乡政府的徭役地点一般离家十几里、几十里路程。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