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权利说”下,由于“社会权利”主体的客观性比较强,就使得“
宪法监督”价值的制度化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同时,由于“宪法制约”价值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
宪法监督”的效率,所以,“
宪法监督”与“宪法制约”作为
宪法实施“正当性”与“有效性”的保障,具有各自独立的意义,不可轻易放弃其中一种价值的功能。没有“
宪法监督”价值的存在,整个现代
宪法的正当性基础就会受到动摇,而缺少“宪法制约”形式,“国家权力”就不可能完全有效地按照
宪法所确立的“法治”原则来运行。“
宪法监督”可以视为“前
宪法现象”,而“宪法制约”则是基于
宪法的规定而存在的“
宪法现象”。通过“前
宪法现象”与“
宪法现象”的逻辑结合,使得“应然的
宪法”与“
宪法的应然性”在逻辑上实现平稳的过渡。
总之,在改造童之伟先生所提出的“社会权利说”的内涵后新产生的“社会权利说”确实可以解决在传统宪法学许多无法解决的价值矛盾,特别是“社会权利说”可以确立“权利至上”的价值理念,使得“国家权力”的价值属性从属于“社会权利”,使得“权力”的价值功能真正地定位在服务于“权利”实现的价值层面上,从而保证“权利”概念从价值发展到现实中的制度理性和行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