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群体中所有个体精神文明的简单相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群体的精神文明的首要表现就是群体中的个体的精神需求能否和谐、有效地得到满足,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否处于协调状态。很难想象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个体能在群体中获得满意的精神自由。恰恰相反,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和谐,只会造成群体精神文明状况的失序。家庭的争吵和破裂、学校的放任和靡滥、单位的污浊和倾扎,只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精神压抑,萎靡不振,群体本身也只能是死气沉沉、日渐衰落。在一个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群体中生活,个体的独善其身是消极的,而且也是与精神文明的宗旨相悖的。所以,对于一个崇尚精神的人来说,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清贫的群体中远比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和混乱无序的富裕的群体中要获得更多的幸福和精神享受。“高风亮节”与“同流合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
(2)良好的道德风尚。个体的精神风貌通常是由个体内在的精神自律决定的,也就是说,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直接地决定了个体的外在行为方式。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精神文明状况既依赖于各个个体的道德状况,同时还受到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群体中的道德风尚好,群体中的个体的精神状态就会蓬勃向上;群体中的道德风尚差,群体中的个体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家风、校风和单位的风气正,会感触每一个个体产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使个体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端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果群体中的道德风气萎靡,在群体中生活的个体的正常的心理结构就容易发生扭曲,生活就会变得沉重和阴暗。
(3)较好的社会影响。在群体中的道德榜样和模范对群体中每个成员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第四军医大学英模张华所在的集体以张华的英雄壮举鞭策每一个成员的一言一行,继华山抢险之后,又产生了集体英模效应,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教育基地。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山东省泰安市在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书记胡建学的控制下,一大批党政干部都成了蜕化变节分子。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单位,能不能正确地、有效地履行自身的应有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状态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家庭和睦、幸福,学校严谨、规范,单位团结、奋进,就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并能够嬴来广泛的社会赞誉,否则,就会招来社会公众的谴责和鄙视,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有“社会化问题”的群体。
3、社会的精神文明
社会的精神文明既体现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为构成社会组织结构的每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的水平。但是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又不是个体精神文明和群体精神文明状况的简单相加,社会的精神文明除了受到个体精神需求的影响,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都直接地决定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走向。在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中,公共精神文明秩序的状况是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主要的指示器。社会精神文明是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公众的精神状况。它体现为集体意志、民族精神、阶级的道德水准、全社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理想、精神文明的实践等等精神文明的各个层面。是全社会公共精神文明和个体精神文明的辩证和综合取值。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不同决定了不同阶级的精神文明形态。“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命题,在不同阶级看来,答案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就一个制度健全、具有既定秩序的社会而言,精神文明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社会价值形态,它已经超越了个体和群体精神文明本质的范畴。代表了剥削阶级利益的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中的每个成员的道德品质都是非常恶劣的,剥削阶级成员中也有独善其身的开明之士;但是,个别成员所具有的一定的道德水准并不能否定整个剥削阶级的道德的腐朽性。同样,代表了先进阶级利益的人并不是每个成员都是道德上的典范,不断的道德修养是每一个追求理想和进步的人终生必须为之实践的事业。“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个人才能获得更好地“修身”的实践机会。“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是每一个有志者的座右铭。评价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虽然不能放在一个非常严谨、完美的指标评价体系上来纵横捭阖,但是,从精神文明的主要表象特征来分析和透视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状况,是不难理出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形态的主要脉搏的。社会精神文明通常在下列表象形式上具有比较稳定的显性特征:
(1)成熟稳定的道德准则。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服从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人际关系的一般游戏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漫长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河中,精神文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到近代资本主义的文明,乃至当今代表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各种精神文明形态并存的文明冲突和文明碰撞时代,对精神文明的认同是建立在对每一种精神文明形态所具有的外化的精神规则予以有效和正确地辩析的基础上的。没有规则的精神文明不能归结到文明的范畴,精神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要素是和谐、有序、文明、进步。历史上的南北朝的道德异化、明末的道德沦丧、西罗马的道德萎靡是不能从文明形态上来给这些历史进行断代的,应该从精神文明范畴之外来评价这些特定无道德规则的时期的精神状况。
原始社会由原始的道德准则,即氏族的习俗和氏族酋长的威望构成了最初的精神文明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2)奴隶社会的
精神文明产生于任意处置奴隶是奴隶主的最大的幸福的道德基础上的。“基本的事实是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奴隶不仅不算公民,而且不算人。”(3)封建社会的精神文
明是一种特权文明,“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统治者要求被统治者信从的道德准则,而封建统治者自身却可以任意地摆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游戏。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从重新认识人和发现人的逻辑起点出发的,人道主义似乎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代名词。不过,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萨特尔却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戴上了有色眼镜。在萨特尔看来,资本主义造成了现代人的异化,这是现代人困境的根源。当人没有从这种导致人成为非人的力量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从何处去挖掘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所具有的人性价值呢?(4)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实
践,是共产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革命最合理的。”(5)
尽管道德准则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态下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但是,道德准则的存在和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这是任何社会制度是否具有稳定的精神文明形态的主要标志。没有道德准则的社会,就是缺少价值理念的社会,也是缺少理想的社会。单个的人可以恣意枉为,社会就会趋于混乱、无序,这种社会关系状况是任何形态的社会制度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群体无意识”、“集体流氓意识”等否定社会人格的思潮是为历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所否定的。
(2)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结构的形态和性质往往反映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和总体走向。一个既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往往要依靠一定的社会心理支持力量来支撑,个体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结构的形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整体心理倾向的影响。因此,社会时尚、社会风气的健康程度成为体现一个社会精神文明表象特征的重要因素。崇尚享乐主义、冒险和掠奇的社会时尚必然会鼓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个人欲望的滋生,
“纸醉金迷”就成为一些人人生意义的基本内涵;浮夸、急功近利、尔虞我诈等世风盛行,要恪守“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志士情怀往往难以与社会世俗合拍。所以,代表了社会良知的有识之士如果不用崇高的精神人格去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走向,社会公众的靡靡心态就无法在自发地生长过程中得到振作。
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两个方面的组合,通过制度化手段自觉地造就一个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与通过社会公众自发地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心理结构都是举足轻重的。从精神文明状态的稳定性要求来看,非制度化手段产生的精神文明氛围的惯性作用更为深远。一个社会从制度上可能会产生许多精神文明的榜样或典范,但是,当着社会公众的行为自发地背离制度的影响时,“伪道德”就成为很难消弭的社会精神文明痼疾。
(3)齐备的精神文明设施
文明不是空中楼阁,物质的文明要靠物质的手段去创造,精神文明也无法仅仅在个体思想层次上简单地操作。道德的说教可以激发人们一时的激情,但是却无法真正地让人们从物质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讲理想、讲道德、讲奉献,对于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的物质刺激,是很难长久地焕发崇高人格的激情的。因此,脱离了物质手段来建设精神文明势必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
精神文明的建设首先是教育。人的自觉来自于人对环境的觉悟程度。不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是很难建设精神文明的。“在一个文盲的国家中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建设首先是对人的教育。那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狂躁心态不是对精神文明意义的真切领悟,而是蔑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别有用心。文化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文化造就的人是能够自觉和有效地把自己贡献给社会、实现自我精神人格升华的自由自在的文明主体。科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化活动不仅仅使个体获得了实现自由意志的手段,而且也使个体的精神文明真正地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有机构成。因此,没有必要的物质设施的帮助,要大面积地收获精神文明的硕果至少是不现实的。
(4)健全的精神文明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