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革中国教育之命

  名家讲经典,的确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但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宜的。别人的好更不能等于自己的好。就象我们不能指望给每一个人发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去读,他们很快就能达到牛顿的学术水准一样。学习是主体自我消化、内化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再高水平的教师,其水平也只属于他自己,并不必然会简单复制到听他讲课的学生的大脑中。
  答疑不仅不应是支流,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讲”课变成“问”课!所有的解惑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提问的基本前提即是思索,无思索即无问题。然而我们现行的教育居然可以将思索与学习分离,丢失了思索,只剩下学习,而且这样的教育居然也可以成绩斐然。学习是思维的过程,而绝不是记忆的过程。记忆的成果很快就会遗忘,而思维的痕迹将永远无法磨灭。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其核心内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提问不仅是学习者的本能,更是通向光辉彼岸的必由之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提问就没有教育!可是中国的教育却是:教师背书诵经,学生一片沉默!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权利。本应是天堂的课堂已经变成了地狱!学生不仅不是主人,甚至连最卑微的奴仆都不如。思维自由,表达自由这些本应天然属于学生的权利都已丧失殆尽。我们的学生由不敢提问而至不愿提问,由不想提问而至不会提问,本应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就是在这样不断反复强化的无情打击、残酷扼制之下枯萎了,凋谢了!
  创新的欲望不是什么奢侈品,不是只有所谓“贵族”才可以享用,不是专属于少数的专家和学者,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始本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个人意愿的尊重与理解。让我们坦然的互致问候:今天你个性了吗?求异创新既然是智能物种的一种“本能”冲动,那么也就必然成为教育这项神圣事业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舍此,便无教育存在的必要!否则,原地踏步的将不仅是教育本身,而是整个人类文明!
  解惑仅仅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质疑和批判才是更高境界。发现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或对之不满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进化就意味着否定既有现实。从理论上说,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因而所有事物都是可以且应该被否定的。每一次否定即意味着一次进步。在这个世界上还从来不曾出现过不可以被否定的事物,成功实现否定是艰难的过程,否定就是伟大的创新。即使是最幼稚的否定也是最可宝贵的。可是,否定的概念早已被现行教育体制打入冷宫,彻底封杀。
  考试就是现行教育体制中又一个难解的死结。与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性质形成对照,考试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死记硬背。从本科生到硕士生直至博士生,无一例外!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育不以创新为内容,我们的教师自己尚不知创新为何物。古人科考尚无标准答案,择优取仕。当今社会,标准答案型考试一统天下,非此即彼,“是非”立判。此类考试固然有节省评价成本之优点,但其评价的对象——考生的记忆力也当属廉价之列。
  如果说当今社会为了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公平,而在开放性、选拔型考试中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实属无奈之下的最优选择的话,那么,在校园里以检验学生在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果为目的的考试中,则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摒弃标准答案型考试模式。当以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败的唯一尺度成为正当之后,就进一步强化了我们民族的“克隆”思维意识!考试的手段意义更被强化并异化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让所有的学子迷失在试题的汪洋大海之中。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竞标过程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好的例证。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吗?当然没有。有的只是脱颖而出的最优方案。现实生活就是最大的考场,实际工作就是最好的考卷,工作业绩就是最优的答案。其实,考试既不是指挥棒,也不是试金石。学习是一种流淌的过程,而绝不是静止的结果。如果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其实考试的结果既是一种无可改变的必然,也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设。创新的教育,必然带来创新之考试,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单独的考试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学校教育应该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习惯于质疑,习惯于否定。这就是教育第三定律。
  结  语
  是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如果用清醒、客观、理性的思维走进中国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去观察,一定会得出隐忧远远大于繁荣的结论。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会学,普通大学的学生不愿学,即使顺利完成学业,其规格通常也是十分低下。所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现行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在此之下还算勤勉工作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当然,整个社会尚未建立起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以市场为导向配置人才、利用人才的机制,则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