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自己都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生产力水平最发达的国家)采纳这种“天才”的设计。马的确是一匹好马,车的确是一辆好车,可惜,跑错了方向。如果单向信息传递果真是教育的真谛,那么上述的设想当然是最优秀的。问题是,这种前提假设成立吗?
如何进行教育?恐怕连这个最基本的命题,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我们姑且把话题局限于课堂教学上来。在以往,课堂教学是众多学习氛围中相对集中表现的一个突出环节,几乎被视为,至少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教师无疑是课堂的中心和灵魂。而学生在以课堂为舞台而上演的社会现实中的戏剧中,不要说主角,就是连配角也是没有资格的,充其量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观众。教师是在演独角戏吗?教师与演员是同种共属关系吗?当然不是!演员与观众是不能互动的,观众对演员只是一种欣赏的预期,演员是在既定的剧本和导演的安排下,按照已有的、成形的蓝本去言谈举止,而演员本身则较少创造性发挥。教师与演员之间有着质的差异性,即使一些表面化的外在肢体语言也不足效仿。毕竟,课堂不是戏院!而我们的一些教师恰恰是走入了这样的误区。以演员为榜样,以演戏为职责,刻意追求所谓的艺术成果,以神采飞扬为荣耀,以举手投足为能事,极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而置真正的课堂主角——学生于不顾。所谓的讲课比赛更是对此推波助澜,俨然就是一场业余演员选拔大赛!我曾有幸观摩了一次某知名高校(已入选211工程)一位即将参加全国优秀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之前的内部模拟演练。真可谓是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多媒体手段悉数上阵。按照当今主流判断标准,不可谓不优。而我的评价则是,这不过是一场还算流畅、清晰的电视科教节目的画外配音罢了!居然可以在没有一位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完成。这已经完全背离了课堂教学的真谛!完全忽视了学习的主人的客观存在!
另一误区是教师与演讲者的混同。演讲比之演出又前进了一步,演讲者通常是演讲内容的创意人,而不再是被动地实现别人的意愿。这就是一种超越。演讲又可区分为讲稿演讲与即兴演讲。自然后者当属上品。但即使如此,演讲者与观众仍不能实现相互交流,而只能是观众欣赏的对象,不能摆脱单向信息传递的局限。当然,与演出一样没有人能否认演讲的价值所在,本文只是指出其与讲课的区别,并着重指出,万万不可将讲课模仿于演讲,趋同于演讲。欣赏、观摩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这种集思维智慧与表达才能于一身的非凡功力不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境界。我们确实赞赏这种境界,甚至渴望达到这种境界,但这绝不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甚至“仅仅”具备这种素质,尚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这种资源本身是稀缺的、抢手的,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绝对不是教室。教室中的讲台也绝不仅仅是专为教师设置的。当然在学校的氛围之中,偶尔为之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绝对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能是一种小插曲。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乍看起来,二者界限分明,毫不相同。但在现实中,二者已经长期处于混同乃至替代状态。教师是教材的朗诵者或背诵者吗?当然不应该是!否则,凡是认真研读过教材的学生,皆可坦然地说:“我不用去听课,因为毫无意义。”照本宣科也常被作为贬义词来形容某种不良的授课方式,于是人们力戒避免。现行的出路无非就是:其一,拓宽信息来源。将教材由一本拓宽至多本,由教材范围拓宽至教辅范围,直至可能搜寻到的任何可用信息资源。进而排列组合,拼装嫁接之后,和盘托出。这种状态已属上佳,学生大有饱胀、满足之感。其二,先由教师咀嚼信息,消化信息,使信息处于易于消化状态之后,再向学生填喂信息。这已属难能可贵。所谓的优秀教师也只能止步于此。实质上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如此的优秀带来的后果即是:退化、弱化,直至丧失学习主体——学生自己的“爪力”和“齿力”,正如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一样。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使原本宝贵的生理功能丧失殆尽。学生的年龄在增长,可是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却未有同步增长。更为可贵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更是被教育者置之于脑后!
我们面临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仅仅是信息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吗?这种以往天经地义的答案应该受到现实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几乎是以往历史中教师存在的唯一理由。对信息的垄断与独占是以往历史中教师的唯一资本。教师就是一种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占有的信息去换取生活费用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