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研究现状评略
秦前红
【全文】
宪政是人类制度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关于宪政的理论研究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已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西方它大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成文
宪法产生的前后,为了因应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的需要,以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一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学者主张,宪政的精神在于限制专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期充分地实现公民自由。“凡权力未分立而权利未受保障的社会即无
宪法”这句话可视为其主张的集中体现。到了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社会情势的重大变迁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不断出现,资产阶级法律和政治学者对塑造政治生活的制度权力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提出了一种新宪政论的思维。其要义在于宪政理论应当超越对专横地行使政治权力加以限制的古典主张,它应当并且能够通过人们的设计,实现经济效率、民主管理以及其他有益的政治目标。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他们相信,政治和法律理论需要从批判的怀疑主义转向思考一个良好的社会如何得以维系,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在经济效率和公民精神两个方面加以建构。由于研究的偏好和视角的不同,西方新宪政论者大抵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一派以詹姆斯·布坎南为代表,强调宪政是一种自由契约意志的表现和结果;一派以查尔斯·林德布洛坶为代表,企图借用经济市场中关于交易、权威和信念的理性分析模式来分析政治社会中的理性角色;另外一派则以布南科·霍瓦特为代表,强调宪政的平均主义价值追求。
中国宪政是西风东渐的结果。自从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由于生存危机所引致的对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关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对宪政进行过不懈的思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思考没有摆脱强烈的实用性范畴,是一种“刺激—反映”式的产物,宪政只是救国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种原因宪政一直处于被遗忘的境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理论界对宪政和
宪法相关的理论逐步给予更大关注,他们在全面介绍西方宪政理论的同时,也立足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宪政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后,法学界更掀起了研究宪政理论和实践的高潮。近年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几乎每年的年会都把宪政作为一个讨论的重要议题。每年在各类重要期刊发表有关论文50篇左右,出版专著10余部。这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郭道晖、李步云、李龙、张文显、夏勇、韩大元、童自伟、周叶中、刘军宁、王人博等。综合中国当代学者关于宪政的研究,可以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学者们在普遍接受毛泽东关于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的思想的基础上,又因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宪政定义。有的学者侧重于从民主的角度来阐述宪政,如许崇德教授就主张宪政的实质是民主政治,再加上形式要件,宪政应该是实施
宪法的民主政治;有的侧重于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阐述宪政,如陈端洪就主张宪政的直接目标是“限政”,其宗旨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有的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社会形态来识别宪政,如夏勇就提出宪政的发展可以用“革命
宪法”、“改革
宪法”“宪政
宪法”来概括;有的侧重于从
宪法实施的角度来界定宪政,如张庆福认为宪政的基本特征就是用
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经争得的民主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有的侧重于从动态的过程来研究宪政,如邹平学认为宪政系统可以分为实体结构和层面结构两个方面,实体结构包括
宪法、民主、法治、人权,层面结构可以分为宪政规范、宪政体制、宪政文化三个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应用新的学理方法来研究宪政,如莫纪宏就主张不宜用描述方法来定义宪政;有的认为应从民主、法治、人权等角度综合系统地考察宪政,如周叶中认为宪政就是以
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2.结合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展开,学者们在关注宪政的形式构建的同时,更加关注宪政的价值追求。以李龙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明确主张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必须是以良宪治国。3.关注规范
宪法向现实
宪法的转换,关注宪政的具体运作过程。比如,周叶中等学者就提出了
宪法至上,是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4.关注宪政建设的程序保障和程序制度建设。季卫东等一批学者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倡导和探索宪政程序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