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障权利中的不平等,参见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姜峰:《论我国宪法中人权条款的直接效力》,载《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见高默波:《人权:如何叙说?》,载《读书》2001年第七期,第72页。
作者在文中详细列举了国内人权立法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冲突:1.供述义务与保持沉默权的冲突;2.户籍管理法规与平等权和迁徙自由的冲突;3.劳动教养法规与人身自由和司法权利的冲突;4.特许制对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的限制;5.
工会法对组织和参加工会权的限制。详见王德志:《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人权立法的比较》,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59~63页。
也正如前文提及的,作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书的
宪法在司法活动中发挥直接效力是最近的事情,作为公民权利保障书的
宪法不能作为公民在法庭上可以引为依据的文件,实为
宪法的悲哀。
1972年他在斯特拉斯堡人权国际协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作为一项人权的发展权》的演讲,指出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因为人类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存,所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必然与生存权、发展权相联系。见米兰布拉伊奇:《国际发展法原则》,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64页。
韩德培、李龙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364页。
国际人权文件主张或者反对某种权利观念,不是我们作理论探讨的指导,它们只是作为我们讨论的对象而非讨论的前提存在。
非统组织文件CAB/ LEG /67 /5,第4页。
西奥·冯·鲍温:“人权和发展,联合国的经历”,福西塞:《人权和发展》,麦克米伦1989年版,第124页。
真正的发展恐怕只能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维护个人自由来实现。自由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已经为诸如亚当·斯密、约翰·密尔、哈耶克、弗里德曼夫妇等众多的思想家论述过了。
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第124页。《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就是由第三世界的这种外部自决理论产生的。
参见夏勇:《研究乡民的公法权利 》,载《读书》2000年第4期。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于1979年3月2日以决议]形式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并指出:“发展机会均等,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内个人的权利”,明确把发展权的主体包含进了国家及其组成成员个人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