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独立”运动是浓重的一笔。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军阀割据和相互混战,国家预算的大部分都用于军事开支,而教育经费只占很少一部分。1920年,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二分之一,教育经费只占七十五分之一。即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也经常被侵占而不能如数拨付,这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极大不满。于是教育界要求教育经费独立。1919年12月,北京各校教职员罢教,并曾接连两次发表宣言,其中提出:政府任命教育当局(教育总长、次长、教育厅长)时,须尊重教育界之趋向,选择富有教育上之知识与能力者,俾教育教育得以独立,不受政潮之影响;请明令急速切实筹集全国教育基金;请明令在基金未筹足之前,指定确实款项(如关税、盐税余款等类)为教育经常费及预备费,经指定后,不得挪移减少。北京教育界首先提出后,各省教育界附和于后。1920年9月湖南各校校长因当局拖欠教育经费,提出全体辞职,要求省长清理积欠,划拨专款,提倡教育经费独立。同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全体教育联合会第六届年会上,全体代表又通过了教育经费独立案。
实际上,解决当时的教育经费问题当然迫在眉睫,但若激情抗争仅限于此,这一历史事件恐无太多深意供后人追念回味。在当时的中国,对于那些抱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信念且不畏强权、身体力行的人来说,专权者对教育的的戕害无异于断其手足。因为人们意识到,只是经费独立,教育机关还在政府管辖之下,结果仍等于零。因此,在教育经费独立主张之外,教育界因反对军阀官僚政客对教育事业的摧残,又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脱离政治党派、宗教而在立法、行政上完全独立的主张,这就出现了“教育独立”的思潮,并且形成了有一定群众性的 “教育独立”运动。
蔡元培先生是教育独立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发了他的教育独立思想。由此文可以看出当时教育界的立场。在论及教育的目的时,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 的人去应用的 。”针对当时军阀官僚各党各派争夺学校地盘的罪恶活动,蔡元培先生首先反对的就是“教育党化”,主张“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他论证说: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例如,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入教育,便是大害。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古;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可见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常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进而,他主张实行法国大学区制,实行“教育行政学术化”,以保障教育不受政治干涉,摆脱军阀官僚的控制,而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来主持教育,以实现“教育独立”。抱持类似思想的,非独元培先生一人。李石岑在《教育独立建议》一文中也主张教育应“超乎政府管辖之外”。在全国教育独立运动大会上,有人发表演讲,主张教育独立可以参考法国学制。也有人写文章提出教育独立首先在于教育行政机关的根本改造,甚至主张废除中央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创立省县市城镇乡教育行政委员会,其组织由选举产生,采取合议制精神。 认为这样就可以“超乎政府管辖之外”。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