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暗 夜 薪 火---追思教育独立运动

暗 夜 薪 火---追思教育独立运动


姜峰


【关键词】教育独立运动 思想自由 大学自治
【全文】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重在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自然担负着这一重任。而欲求文明的进步,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就需要充分的自由,正如曾创建德国柏林大学的威廉·冯·洪堡所言:“人得到最为多样化的发展具有着绝对且本质的重要性”,知识分子亦需秉持独立心态,免受外部政治、时流的无谓干扰,专心于治学。此即 “学术自由” 的思想,表现于制度层面,便是学术自治及教育的独立特征。
  学术自由的基础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奠定的,当时,他们的全体教员定期相聚来批评同事们的著作。由于中世纪大学的联合行动,并在学校内部实行严明的纪律以及有权威的校友施加影响,各大学才从民政和基督教当局那里获得了自治。在教皇训令和皇家办学证书的保护下,各大学成为合法自治机构,可以自由地组织教师队伍,控制招生和确定毕业标准。随着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的整体性丧失了。各大学不再是学术机构,而成为国家机构。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构成了对大学自治的威胁,教授受政府当局的支配,而只能讲授当政的政府能够接受的东西。从此开始了绵延至今的紧张状态。有些国家允许或鼓励学术自由,为尔后树立了榜样。例如,始建于1575年的荷兰勒顿大学,让教师和学生享有不受政治和宗教约束的广泛自由。德国的格丁根大学在18世纪成为学术自由的一座灯塔。随着1811年柏林大学的成立,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基本原则才牢固地树立起来,并成为激励别处大学的典范。 1852年,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红衣主教纽曼所著《大学的理念》,表明了那个时代关于大学教育的典型认识,读来仍富于启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中国近代关于学术自由、教育独立一类的观念多从欧洲大陆传来,而非北美。按照张汝伦先生的理解,倒是中国和德国的文化“有一种内在的亲和性”, 这从王国维与叔本华,鲁迅与尼采,乃至老子和海德格尔之类的话题一直为人们所热衷就可看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两位伟人也值得相提并论,他们是蔡元培和威廉·冯·洪堡。“无论外在事功还是内在精神,他们都相似得让人难以忽视。就人品行谊言之,他们都几近完人。他们都属于‘性正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一类人,可都从事过政治,却毫无政客的恶习,称其为‘文化政治家’比较合适。” 的确,他们都主持过一个伟大民族的教育改革。洪堡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柏林大学,彻底改造了普鲁士科学院;蔡元培则改造了北大,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院——中央研究院。在教育思想和大学理念上,他们更是如出一辙。洪堡和蔡元培都深受卢梭、沛斯泰洛齐、康德等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影响,主张教育以人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而不应将受教育者作为任何别的目的的工具或手段来培养。他们都主张教育独立,反对政治干预教育;主张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本位,以人性、人格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 说到这里,想起了近代历史上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教育独立”运动,其中,蔡元培先生是一员主将。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