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肥猪不是毛毛虫——“曹孟德杀吕伯奢”案的法理透视

  疑点之二:吕伯奢为何要亲自去买酒?即使曹操和陈宫因一时疏忽而放弃了中牟县,逃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也没有必要亲自去买酒。他是一家之长,应当派儿子或者佣人去买酒,自己则应当陪客人喝茶寒暄,亲自买酒不合常理。难道吕伯奢没有大脑?
  疑点之三:磨刀声能听到,讨论如何杀猪的声音能听到,为何猪的挣扎喊叫声听不到?猪是一种会喊叫的动物,且嗓门很大。这是常识中的常识,再贫穷的人,即使从来没有吃过猪肉,不知猪肉是什么味道,也不可能不知道猪特别能喊叫这一常识,不可能不知道猪喊叫时的声音特色。所以,有批评性俗语说:“你没吃过肉,难道还没听过猪的喊叫吗?”既然猪爱喊叫,能喊叫,受到侵犯时能歇斯底里地喊叫,那么,吕家人捆猪时,那头猪不可能不高声喊叫,那种叫声肯定要比磨刀声和“缚而杀之何如”的讨论声要大许多倍,曹操和陈宫肯定会听到猪的喊叫声,会做出正确判断。然而,在小说中,肥猪变成了毛毛虫,一声不叫,一声不吭,这合理吗?
  疑点之四:讨论如何杀猪有必要吗?杀猪从来都是“缚而杀之”的,没有“杖而杀之”之说,更没有“枪而杀之”、“毒而杀之”之说,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缚而杀之何如”的讨论。莫非这些人像猪一样没有大脑,不会思考问题?
  疑点之五:从“要捆”到“已捆”之间为何没有时间差。根据书中的描述,二人潜入草堂后,从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讨论到决定杀人,再到实际杀人,时间是连续的。而捆猪是要时间的,从讨论捆猪到实施捆猪,再到把猪捆好,时间好长,捆猪的人在曹操开始杀人时恐怕还没有开始捆猪,即使开始捆了,也肯定还没有捆好,杀人也是有声音的,被杀的人不可能一声不吭,当捆猪的人听到杀人声和喊叫声的时候,除非捆猪人的脑袋变成了猪脑袋,根本不会思考问题,否则一定会停止捆猪。这样,当曹操“搜至厨下”时,不可能“却见缚一猪欲杀”。
  上述五个疑点可以归结为两个疑点:肥猪不是毛毛虫,但是为何变成了毛毛虫?人脑袋不是猪脑袋,但是为何变成了猪脑袋?
  肥猪不可能变成毛毛虫,肥猪之所以变成了一声不吭的毛毛虫,是因为人脑袋变成了猪脑袋。
  人脑袋为何变成了猪脑袋呢?首先,这是主题先行的创作传统的需要。中国人搞文学创作,总是喜欢先确定一个基调——主题,然后围绕主题编故事,只要故事情节符合主题需要,不管逻辑上是否讲得通,也不管事实上可能不可能,都照编不误。读者或者观众如果质疑,就用“无巧不成书”等等托词来搪塞。《三国演义》的作者既然确立了曹操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这一先行主题,就必须编造故事来证明。但是,如果故事情节是符合逻辑的,就不能证明曹操的奸恶,所以,只能让故事不合逻辑。如果陈宫不和曹操一起逃亡,谁来证明曹操滥杀无辜?如果吕伯奢派家人出去买酒,自己在家请曹操帮忙杀猪,曹操哪有机会发生误解?如果肥猪不变成毛毛虫,而是狂喊野叫,曹操又何以杀人?为了让曹操杀人,就必须让陈宫和吕伯奢的大脑变成猪脑袋,就必须让肥猪变成毛毛虫。这就叫逻辑服从情节,情节服从主题。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