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民权运动:距离我们只有1公分

  几年前当中国人刚刚接触网络时,网络几乎是爱情和文学的地盘。但短短几年,网络开始成为民间维权的聚汇地。而私人网站和论坛也不再是一个纯虚拟的社区,私人网站开始从虚拟的社区向着虚拟的社团发展。如“肝胆相照网”将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一些关心他们权益的人联络起来,通过网站和论坛从事维权活动,并相互提供精神的支持。这也是个案维权的一重附加价值,即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一个维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确认和扩展公民政治权利(言论自由、集会、结社)的温和和渐进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法治主义特征,可能成为一种最能被接受的公民权利和政治进步的自发演进方式。
  人们对个案和苦难的关注是否会转瞬即逝,下面这个故事或许是最好的说明:从去年7月开始,一位网名叫石扉客的记者因对媒体的公开报道不满,以一人之力展开对被枪杀教师李尚平案件的漫长的个人调查,他在著名论坛“关天茶舍”的调查贴历时近一年半,直到今年11月17日仍然还是论坛热点,并创下6万多浏览率的思想论坛点击记录。在过眼云烟的网络和媒体时代成为一个奇迹。
  “民权”的双重含义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浪潮如果可以称为“民权运动”,它将代表一种争自由的、个案的、渐进的和法治主义的社会进步方向。即使是那些指向立法机关的权利诉求,也都以对个案的关切为发轫。然而到底什么是“民权”,这个词其实比较含混,具有两重的含义。
  在清末,“民权”概念就开始流行。一种说法“民权”来自日本对英文“民主”一词的翻译,取的是卢梭“人民主权”之义。这是一种集合的民权概念,首先是针对君权的。这个“权”是权力和主权之“权”,也就是指的民主。用严复的话说,叫做“民有权而自为君也”。
  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民权”是对“自由”一词的翻译。这样的“民权”就是一种分散的民权概念,即公民权和宪法权利,也就是对自由的一种法律化表达。在中国一百年的宪政史上,“民权”一词的涵义一直徘徊在“民主”与“自由”之间,有时它可以指一种整体性的民主诉求,有时则指一种分散化的个人权利概念。但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它的含义更多的指向后者。如美国60年代争取各项公民权利的社会运动,在中国就被称为“民权运动”,这时的民权,就演变成对公民权(civil rights)的翻译。这也是本文所称“民权运动”的含义。
  就在写作此文的时侯,北京三联书店继90年代推出《宪政译丛》之后,再次推出一套《民权译丛》。我们还记得正是那套《宪政译丛》,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学界近年来的“宪政热”。而宪政是一种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出发点和根本的政体。欲实现宪政,必先夯实民权。这套译丛在民间维权浪潮中应运而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期待它也必将有助于又一轮“民权热”的形成。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