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变革的必要性

  调整规划的原则是贷款同可行的国际收支前景相结合,他不考虑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结构刚性以及他们同发达国家之间在调整能力上的差异,把紧缩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使调整成本大于调整利益。基金对各国经济的了解不一定准确,派往各国的金融专家提出的调整方案可能过于轻率,没有根据各国具体特点做出应变。国际经济交往中,国与国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大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各国的合作。国际收支逆差的外部根源在调整规划中往往被忽视,而造成收支失衡的根源主要在于外部。因此基金不能只要求发展中国家调整,而让发达国家袖手旁观。实际上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发展中国家不能支配的力量引起的,但贷款国却被迫承担调整的绝大部分责任。
  2. 调整原则再定位
   调整规划过分强调收支目标,增长和稳定的目标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由于基金制定调整规划是以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完备的角度来考虑的,而这和大多数国家市场体系的缺陷是不能适应的。汇率贬值政策,在多数情况下会带来通货膨胀,造成经济恶化。另外,出口导向的增长政策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是行不通的。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转移能力低下,贸易条件恶化,世界进口需求减少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条件下,出口导向增长政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预想的后果。同时,许多调整规则强调开放市场,这不符合各国的情况,只会使发达国家进一步受益。
  3.调整方案的政治风险
   基金组织的这种调整和改革方案,在感情上往往是不被受援国接受的。这些条件在事实上已近趁人之危,是强加给受援国政府的,迫使他们向西方投资者完全开放国内市场。接受这些条件往往意味着国家经济已经破产,就等于放弃了政府对本国经济的自治权,有妨碍国家经济主权之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各国都不愿向基金借款。而且贷款数额愈高,条件愈苛刻,备用安排,专门贷款都有这种规定。除了动用储备部分外,动用任何一部分都意味着本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败。国内政府会受到来自外界,民众,舆论的压力,使得政府在借款时谨慎行事,不到最后时刻不借款。
  近年来,调整规划有所发展,在总体趋紧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转变:如(1)增加对结构性调整及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视;(2)贷款条件更突出市场导向;(3)从侧重宏观经济变量转向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变量并用;(4)掺入了非经济措施和成分。这些变化是适应了全球的经济发展的,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市场模式,成熟程度限制了调整规划的作用。如何克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改变调整规划,经济性和合理性同时达到,既保证基金资金的安全性,又便于成员国接受是调整规划,是贷款条件性的最终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