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一次法人类学的具体体验——云南省怒江大峡谷傈僳族习惯法文化简析

  
【注释】注释:
1.“直过民族”是指1954—1956年国家在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当时在云南边疆有8个少数民族其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制社会。国家决定直接将其社会形态进行跨越,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这几个少数民族民族我们习惯上称其为“直过民族”。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并进行了一系列“山区生产改革运动”。
2.傈僳语称之为“伴多”,汉语叫“双边倒”,即两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然后一同张嘴,使一碗酒同时进主客双方的嘴里。这是在至亲密友见面最高兴时的一种饮法。
3.鲁掌镇,位于高黎贡山中段山腰海拔184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距离六库约30公里,是通往国家级边陲口岸——“片马”的必经之地。唐朝以来历经宋、元、明、清诸代均隶属于永昌府(今保山),到公元1921年,沪水设行政委员,县府就设在鲁掌。鲁掌,为彝语,是“龙粮”的意思,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竹丛,没有人烟,但是在密林深处却有一块草坪、一水塘,塘水四季清澈明净。有一天,一伙彝族猎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此狩猎,于是在草坪上、龙塘边搭起了棚子定居下来,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后来在塘边种上了五谷获得了好收成。他们认为这塘里一定有龙王爷,这是龙王爷恩赐彝家的“龙粮”。一年又一年前来这里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彝家上寨下寨。鲁掌的自然和气候在高山峡谷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了,年平均气温15°C,平均降雨量1185毫米,平均雾日100天。自从50年代引进茶树后,城镇周围都种上了茶树,“鲁掌茶”色青味淳,可以说是高黎贡山上的一绝。鲁掌镇总面积约一百平方公里,耕地两千余亩,有六个村委会,总人口约一万人,其中集镇人口约3000人。人口中又以傈僳族、彝族居多,约占总人口的60%,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镇。因为傈僳族占多数,所以当地人多讲傈僳语,包括其它少数民族也能用傈僳语,至少可以听懂。因此傈僳语成了当地通用的语言,汉语反而次之,我初到鲁掌时,一句话都听不懂。开展工作很困难,后来时间长了也会说一两句,当地的村民听后会很高兴。鲁掌镇的彝族是清代随首领茶尚庆被封为鲁掌土司,由巍山、保山、云龙等地逐渐迁来的。
4.只要在属于自己的物品上放上一个标致,如放一树枝,即使该物品放在路边几天,也不会丢失。自己家的牛赶到野外自由放牧,一放就是几个月甚至直到来年,也绝不会被盗。
5.织麻布的全过程是:每年十月底麻成熟时,人们把麻割倒晒干后浸泡在水中,待到腐烂时将麻皮剥下,将麻皮晒干后用水洗净,利用早晚时间捻成线团。然后用纺车纺成粗线,再把粗线移到摇麻架上摇细线,将粗线放到木灰水中煮白(大约煮六个小时),然后把煮好的麻线洗净,最后将晒干后的麻线绕成线团。待到龙日或蛇日时,将线团绷直,就成了待织的麻线,最后再用织布机织成麻布。
6.用木制的,长约一百六十公分,纺轮用六条薄木条制成,高约六十公分,纺轮轴长约八十公分,纺线时用手摇动。
7.木制,用高约三十公分的四个木架,架中置木轴,轴上安两条长约一百公分的木板条,每根木条两端钻四至六个孔,孔中插上木棍,煮白洗净后的麻线就缠在其上,用手摇动麻线就绷直了。
8.构造简单,机高约一百二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长约一百五十公分。除了称为“言马”的构造精致外,其它部件都由木杆架成。以四根长柱立于地上,前后各两根,相距约五十公分,柱高约一百二十公分,在前后的立柱上各横置两长杆,长约四十公分,就成织机架。织机架前部横置一短竹筒,以细绳将“言躏”系在竹筒下部,“言躏”下面坠两根“言起戈”。“言起戈”是由二根栗木细短杆制成,供脚蹬踏。织者坐在机面前的木板上,用左右脚反复踏“言起戈”,穿过“言躏”的经线上下交错,用左右手轮换穿纬线,再用左右手前后推动“言马”就织成了布。
9.木碗分大、中、小三种,大的口径约四十公分,高约十公分,形似小盒,除吃饭用外,亦作舀水用具。中、小碗与一般的饭碗相似,无非按碗的大小选用粗细不同的树木剜削而成。木碗、木勺剜削成形后,有的先放在漆油渣水中煮过,以防止开裂。
10.特别居住在高山一带的傈僳族最为普遍。其制法是先将树干按需要的高度截成段,到六七月将树皮剥下,用生漆将缝粘合安上桶底就成为桶了。也有用漆树剜成的木桶,用以装谷物,稍小的用作养蜂桶。
11.一种是酒瓶,采用粗细适中的“明杂”木干截成段,将心剜空即成。另一种是酒壶(傈僳语叫“汁表”),这种酒壶在傈僳族的木器中算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了。壶脖细腹肥,外部刻有阴阳条纹图案,然后涂以黑漆,精致美观,宛如陶瓷壶。其做法是用一种“练”的木一段剥成两半,外部削成壶形,将木心剜空,然后漆粘合后磨光、刻纹,上漆即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这种酒瓶和酒壶已不再有人使用,已为玻璃瓶、茶壶等工业精致品代替了原始的土木工具。煮酒:傈僳人性极嗜酒,而且家家每年都要酿酒。煮酒的原料有包谷、高梁、荞子、大麦等粮食,但煮包谷的比较多。熬酒工具极为简陋,仅有木甑、铁锅、引流竹管。木甑在端约四分之一处穿一孔,在孔内插入手掌大的木片,再接上一根竹管,以便将酒引出。熬酒时将大铁锅放于甑顶,装上冷水作冷却之用。煮酒前先将包谷煮熟后放在簸箕内,到快冷却时撒上酵因,放在竹篮内任其发酵三天,然后放于缸内六至十天后,再蒸熬。由于工具简陋,技术落后,出酒率极低,五十斤粮食大约可得酒两斤半至三斤,而且度数较低。因此很少有出售酒。这种熬酒工具一直使用至今,但由于熬酒技术的不断提高,出酒率已大大超过以前,度数也比较高,几乎每逢街市都有人出售自酿的酒。
12.既是打猎工具,又是防身武器,傈僳族成年男子几乎人人都有弩弓。弩弓制作可以说是在傈僳族木工技术中最高水平的了。弩弓的弓壁选用硬度大韧性强的木材,傈僳语叫“欠是”的木材制作,弓身则是选硬度大的“牙妞”和“稍狂”木。采伐木板,置于火塘上方的篾片上熏干,作弓壁时,先将木料放在煮酒用的包谷酒酵团中煮软,将之折成弯形,放在火上熏烤,熏干后用刀子打磨光滑,然后用“欠上全”(一种植物叶子)叶磨擦至发亮为止。
13.主要是山高坡陡,二十五度以下的土地极少。
14.“架”是傈僳语。主要用来计算土地的面积。也有老人解释为“块”的意思。
15.建筑时先在斜坡上竖几十根木柱,在木柱离地二至三公尺左右钉横木,以铺盖木板或篾巴作地板,四周围以篾巴,房顶上覆盖茅草或杉木板。门前设有走廊过道和短木梯以供上下。屋内一般分为两间,外间为客房,房中设一火塘,火塘上置铁三脚以烧水煮饭。内间为主人卧房,外人一般不得入内,子女结婚则需另盖新居。
16.这种住房以直径二十公分左右的圆木横架垒墙,房顶一般以木板覆盖。这种房子和特点是暖和并比干栏式的竹篾楼房坚固。
17.其结构是打好石脚后,四周舂上土墙,以墙抬梁,盖以草顶;中间开门,室内住人,横梁以上盛粮食和什物。
18.最大的特点是盖房顶既不用瓦片,也不用木板或茅草,而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风化层岩破成的石片盖顶,石片顶房即由此得名。
19.即礼物清单。
20.即随身陪嫁品。
21.其基本结构是:先插上两根长木柱,然后再放一横杆,在横杆的两边各垒两个洞并用两根木头插进横杆孔内,各叉杆都要用长绳系好,然后拴上四块板子,人在板上利用脚蹬板的力量在空中往前摆动。
22.傈僳族男人经常挎在身上的一种装弓箭、长刀的器物。
23.一种有一定韵律随口而出的调子,内容就是诉说理由。
24.对旱灾祈雨的宗教仪式是:用竹或木条织成一个方块,涂上泥巴,由属龙的人在上面燃火一堆,将它放入龙潭或江中去,如果烈火为江水冲熄,就象征天将要下雨,用毒药毒死江中的扁头鱼,认为这种做法能使天降雨;传说古时还以弩弓射入龙潭,触动恒龙神,使之下雨。对风灾的宗教仪式是:祭山神,由氏族长老要用酒一碗,树叶一片,泼向四方,念咒说:“管岩石的神……我将花花的碗盛着我没有吃过的酒,光给你吃,你别砍倒我的庄稼,风吹到山上吧!酒中无毒,酒味很好,你喝后我也喝……”对着风吹牛角或羊角,认为这样做可以止住风。
25.这段祭词是笔者与原鲁掌镇党委书记现泸水县民委主任普干益同志从傈僳族老人处收集,由普干益翻译整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