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杨连专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结构调整 法律问题
【全文】
农业是生物要素和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特殊产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作业空间的广阔性,使得劳动努力程度及其劳动成果计量十分困难,劳动监督成本较高。因此,以家庭成员劳动投入为主的农户仍是当前农业生产最合适的组织形式。而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产业化作为高层次的生产力组织形式以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市场化为特征。处于分工体系中的农业,如果仍以农户组织为主体,小规模分散经营就有悖于产业化演进规律。于是便出现了公司与农户的结合,这种结合充分利用了公司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农户经营的灵活性、季节性之特点,弥补了农户信息闭塞、经营分散的不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促进的机制,推动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但是,寻求到了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农业产业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诸如公司与农户如何定性、如何审批、如何联结、如何运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法律规范。那么,目前有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适用什么样的法律规范,如何完善这样的法律规范等等,就需要法律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显然,对农业产业化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研究,不管是对于繁荣我国的法学事业,还是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农业的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1)。为了较为翔实的了解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于2002年上半年对河南省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局部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对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归纳了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
河南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明确了以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经过不懈的努力,全省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省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6 家,省重点龙头企业 57 家,区域性重点龙头企业 255 家,其中省、市两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资产总额 191 亿元,年实现产值 259 亿元,带动农户 317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 16.5%(2)。
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省有一定规模、比较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 3059 家,带动农户 561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额的 29.2%,户均年增收 730 元。与龙头组织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的种植基地 3215 万亩,养殖基地养畜量 3482 万头、养禽量 21227 万只。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经营规模、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每年吸纳劳动力达 52 万人。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各地逐步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带,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洛阳市的栾川、嵩县、汝阳三县依托君山制药和中药三厂等龙头企业,结合退耕还林林药间作,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面积已达到55万亩,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初具规模,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洛南隋唐城农业观光园建设,新发展牡丹7078亩,发展其他花卉苗木1.3万亩,牡丹面积达到1.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达到8万亩;烟叶生产稳定发展,全市烟叶种植面积23万亩,实现烟叶税收2490万元,烟农直接收入1.25亿元,宜阳、洛宁已发展成为全省重点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实现新的突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03万亩,优质玉米75万亩,经济作物319万亩,发展优质牧草和各类饲料作物53万亩。2002年上半年洛阳市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实施连片规划,区域性开发,专业化生产,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取得力显著成效。上半年农业中的非粮增加值达6.79亿元,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3)。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郑州第二面粉厂联合,走“公司+专家+基地”的路子,建立了一套以国产小麦替代进口小麦研究开发模式,不仅为10多万农户解决了“卖粮难”问题,还使得“订单种植”优质小麦的农户平均每亩增加近百元经济收入。很显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我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河南作为全国小麦第一大省,如果能够以专用优质小麦为突破口,加快品质、品种结构调整,不断替代进口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得小麦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对缓解库存积压、减轻财政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龙头企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