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参见邓力平:《关于知识经济与税收发展的几点认识》,《涉外税务》1998年第12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一举扭转了7、80年代的“滞胀”颓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和低利率,进入了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其中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美国企业从80年代末期开始,比较成功的实现了高技术化。在信息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等众多领域,一批企业由小到大成长起来,成为美国经济复兴的主动力。参见李红群:《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化与优化税收环境》,载《迎接WTO的税收对策》,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页。
外溢性是指一项经济行为除了产生行为主体追求的经济效果外,还会产生一些行为人无法控制且必然发生的外部效果。其中,有些是积极的、对社会或环境有益的效果,如建造私人花园除本人受益外,对于周围环境产生了美化作用,称之为正外溢性,但行为人无法按市场规律要求受益人支付对价;有些是消极的、对社会或环境有害的效果,如化工企业排放废水污染了环境,称之为负外溢性,但却很难要求行为人按市场规律支付代价。最早系统研究外溢性的是英国的福利经济学家庇古。对于正外溢性的行为,政府应该予以补贴,而对于负外溢性的行为,则要求纳税或付费,以弥补其对社会或环境的损害,限制此类行为的继续发生。参见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1-605页。
参见深圳市地税局课题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增值税政策支持研究(主报告)》,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614-618页;刘助仁:《国外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对策及对我国的政策思考》,《涉外税务》,1999年第10期。
根据对待企业所购固定资产所含进项增值税金是否允许在计算应纳增值税时予以抵扣,增值税在理论上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这样,就整个社会来说,征税对象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GDP);收入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逐年扣除其相应折旧的已纳税金,这样,就整个社会来说,征税对象相当于国民收入(GNP);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全部一次性扣除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这样就整个社会来说,征税对象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私人消费的部分。
如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3月25日印发的《
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
如上海市政府1998年发布的《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深圳市政府1999年9月发布的《印发关于进一步扶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修订)的通知》。
相关的详细论述,可参见本书《WTO与中国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之改革》一文。
参见《我国自1986年提出加入GATT/WTO以来的几次降低关税》,《涉外税务》2000年第6期。
参见王诚尧主编:《国家税收教程》(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113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已于2002年1月1日颁布,两个条例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同时废止。
参见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已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即实施保障措施的最长期限可达10年,而发达国家只有8年。
WTO规则并未对国际收支恶化进行明确界定。
参见刘磊:《税收控制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272页。
参见李万甫:《转型时期的税制建设》,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43页;肖胜琪:《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可行性分析》,《经济纵横》1995年第5期。
参见庞民喜编:《增值税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300页。
参见深圳地税局课题组:《高新技术产业与增值税政策支持研究(主报告)》,载《迎接WTO的税收思考》,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654页。
参见《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货物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字225号,1999年8月2日。
参见(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6页。
参见陈捷:《深圳特区税收征管电子化刍议》,《涉外税务》,1999年第4期。
参见李红群:《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化与优化税收环境》,《税收问题与对策》1999年第41期;黄继强、黄锦艺:《“储蓄扣税”的发展、实践与评价》,《税收问题与对策》1999年第25期。
这里指的是2001年修订以前的《税收征管法》。然而,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代理问题并没有新的规定,还须进一步完善。
参见黄河:《税务代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 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对《税收征管法》作了修改,在纳税人权利保护方面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可参见本书《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及《纳税人权利》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