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对当时浇薄的社会风气作了一番分析,指出:“今风俗之患,在于务流通而薄忠信,忠进取而贱廉洁,重儇狡而轻朴直,议文法而略道义,论形迹而遗心术,尚和同而鄙狷介。”(35)具体说来,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士气的衰薄。他指出:“今世士夫计逐功名,甚于市井刀锥之较。稍有患害可相连及,辄设机阱,立党援,以巧脱幸免。一不遂其私,瞋目攘臂,以相抵捍钩摘,公然为之,曾不以为耻,而人亦莫有非之者,盖世风之衰薄至于此,而亦极矣!”(36)
2、学风的巧伪。他指出:“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也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37)“议文法而略道义,论形迹而遗心术;每求之于艰深隐奥,是以为论愈详而其意益晦”。(38)“使圣人明易简实之训,反为千古不决之疑。”(39)这些都是由学风的巧伪所造成的。
3、“民俗”的恶劣。他指出:“民之蔽于欲而厚于利”。(40)“爱其财与力,至争刀锥,靳举手投足,宁殆其身而不悔。”(41)例如有的人“为子孙计,或至谋人之业,夺人之产,日夜经营,无所不至。”(42)有的人,“不忍一言之忿,或争铢两之利,遂相构讼……雠雠相报,遂至破家荡产,祸贻子孙。”(43)甚至“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44)民俗恶劣的表现,不一而足。
总之,就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忠义之降,激而为气节;气节之弊,流而为客气。其上焉者,无所为而为,固所谓成仁取义者矣。其次有所为矣。然犹其气之近于正者也,迨其弊也,遂有凭其愤戾粗鄙之气,以行其娼嫉褊螯之私。士流于矫拂,民入于健讼。人欲炽而天理灭,而犹自视以为气节。”(45)长此以往,“天下之患终必自此而起。”为了防止大患的发生,他认为必须纠正各种恶劣的风俗习气:“今之所薄者,忠信也,必从而厚之;所贱者,廉洁也,必从而贵之;所轻者,朴直也,必从而重之;所遗者,心术也,必从而论之;所鄙者,狷介也,必从而尚之……吾将以忠信廉洁振作天下。”(46)
那么,应当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来纠正呢?他的主张是:
1、彰明学术
他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于是,“狡伪阴邪”,“恣情纵欲”无所不为。(47)他主张“明学术,变士风,以成天下之治。”(48)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要求统治者们人人都去“致良知”,“世之君子慎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49)
2、端正风俗
王守仁多次发布《告谕》。命令各府照式翻刊,印发所属各县;作到每家给予一通,其乡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50)并由各地推选素行端方、人所信服者几人,不时巡行晓谕,广泛宣讲。《告谕》的内容主要是要求端正地方风俗:第一,节俭办丧事:“居丧,不得用鼓乐”;第二,有病不求巫:“不得听信邪术,专事巫祷”;第三,婚事从俭:“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装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亲戚随时相问,惟贵诚心实礼,不得徒饰虚文,为送节等名目奢靡相尚”;第四,“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51)这些主张,大都有其可取之外。
3、厉行赏罚
王守仁曾命令其属下,不许以任何理由请客送礼,收受钱财,违者严加究治。他规定:“各兵但有管哨官总指称神福、馈送打点等各项各色,科派银物,自一分以上,俱许赴该道面告究治”。为了更好地防治收受贿赂的恶习,他还准许哨官和兵夫对请客送礼、科派银物之人,向“军门”、“道”等军政机关予以告发,不许任何人阻挡。(52)并规定不准各级军政人员借公差机会向当地索求财物:“吏书人民总甲里老百长弓兵机快人等,若揽差下乡,索求赍发者,均长率同呈官追究”。(53)同时,他还褒扬为政清廉的官员。比如,赣县致仕县丞龙韬,平素居官清谨,及其老年归休,贫乏不能自存,而薄俗愚鄙,反相讥笑。他说,风俗薄恶如此,有司者是不能辞其责的。他命令当地官吏将争米、酒、肉亲送其家,并责令官吏“岁时常加存问,量资柴米,毋令困乏”,以示对龙韬的褒奖,并通过这种褒奖来正风俗,教育当地父老子弟,“务洗贪鄙之俗,共敦廉让之风。”(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