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论及其在法律上的运用

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论及其在法律上的运用


饶鑫贤


【全文】
  明代中叶,阶级斗争继续激化,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农民起义蜂起云涌。为了挽救封建王朝垂危的命运,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清醒的思想家,要求整饬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提高统治效率,加强镇压和有效制止农民的反抗斗争,以巩固封建的纲常名教。因此,他们也迫切需要给经历了400年、已经僵化了程朱理学注入新的内容,借以加强封建道德教化的威力。以王守仁为创始者的“心学”及其在政治上的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在这种气候下产生的。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沙丘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进士,次年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嗣不断得到提升,历任巡抚、左佥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等职。王守仁死后40年,他的论著由其门人辑有《王阳明全集》即《王文成公全书》38卷行世。
  王守仁的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轻时崇奉宋儒性命义理之学;后因不得其道,转攻辞章,并涉足佛、老,这是他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自武宗正德元年(1506)始。他在这一年被谪至贵州龙场驿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自认为“已得圣贤之道”。于是始为知行合一之说。至滁阳后,更单提“致良知”三字。
  从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渊源来看,远可追溯至思孟的传统,近则接踵(陆)象山、(陈)献章之学。所谓“良知”,照他的解释,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他认为“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他人者也”(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全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则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3)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4)一切都从“心”派生出来。宇宙万物之心在人,而在己心,世界消融于我心之中,若人人致其虚灵莫不有知的心,而不假外索,则天下之事无不感通,一切意念行为,无不适当。无论上智与下愚,只要在事事物物上求“致良知”,则人人皆可为圣人。他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5)由于良知“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6)因此,只有诚意、正心、修知,而后才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守仁的政治法律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个“求尽吾心”、“致良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体系基础之上的。它在实际运用上集中表现在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为指导,要求“行法以振威”,把镇压的矛头主要指向起义人民。同时强调要以体现封建礼义的“良知”治心,德刑并用,宽猛兼施,做到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
  一、“明明德”和“亲民”
  王守仁从其“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为政在于亲民,而亲民又首须“明明德”。他把亲民的“民”解释为人们的自称。在他看来,心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主宰,而人乃天地之心。为政如能亲民,就能做到“亲吾之父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7)总之,亲民即亲己,推而至于亲天下。于是,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家、国、天下无不治。反之,“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也。”(8)但要做到亲民,首先必须“明明德”。因为“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而万里之所从出也。人之于其父也,而莫不知孝焉,于其兄而莫不知弟焉,于凡事物之感,莫不有自然之明焉,是其灵昭之在人心,亘万古而无不同,无或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其或蔽焉,物欲也。明之者,去其物欲之蔽,以全其本体之明焉耳,非能有以增益之也。”(9)也就是说,明德即是天理,穷天理即是明明德。由于心即是理,因此穷理、明明德即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10)所以他说:“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11)由于“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12)。所以,“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处”。所以,“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君臣义矣,而天下未有义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夫妇别矣,长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别、未序、未信者焉,吾必未尽也。故于是有纲纪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施焉,凡以裁成辅相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13)就是尧舜三王之治,也不过是致其良知而已。他们对其属民,“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14)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