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还是谋划
仝志辉
【全文】
本来,我对于各种从制度架构和从法律条文方面进行政治制度比较的研究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读了彭宗超博士的《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全国民意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比较》之后,这一想法有了动摇。我开始考虑这种比较研究的做法及其限度。
首先,彭著不是仅仅对几个国外的选举制度做比较,而是大胆地将中国与英国、印度作比。在一些对中国现有政治制度中一些缺点十分不满的学者那里,中国的选举制度并不民主,也就没有将其拿来与其他民主的选举制度作比的资格。而彭著将中国纳入与国外的选举制度比较的范围,给人一种更强的现实感,给人们认识当下中国的选举制度提出了新的视角,使人们不仅仅再从中国的特色来认识中国自己的制度,而是开始从与其他选举制度的共性来理解和关怀自己的政治制度。事实上,仅仅从认知的角度来讲,突出自己与别人的区别并不见得就会认清自己,看不到自身与别人同处在一种制度发展逻辑的制约之下,有时候可能就会将一些细支末节当作了自己的本质,于是故步自封,或抱残守缺,或干脆在冲击和交往面前手足无措。相比那些把国外政治制度拿来比较一番,自以为这样国人就能体会出我们能够怎样认识自己或改造自己的著作,彭著没有偷懒且不狭隘,果断地切中我国人民代表选举制度与国外选举制度的相同取向“直接选举制度”进行研究,这让那些想从书中获得真知的读者感到不虚一读。但是,仅仅这一点就能让人满意吗?
那些想要获知的读者并不是仅仅想知道中国的选举制度是怎么回事,它们更想洞明中国的选举制度进行改革的方向。在这点上,彭著的追求是极为自觉的。在导论中,他开诚布公,“本书主要探究的是全国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模式、社会条件、运行与管理、功能与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自然涵盖了许多子命题。同时,既然本选题主要是从中国现实及未来政治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那么研究的落脚点就是要对中国现今及未来人民直接选举制的发展进行战略构想。”这种理论追求甚合我意,但读完全书,彭著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进展及不足,使我不由得怀疑起这种研究追求的正当性及其策略的有效性。由于引发我这样的一些思考,使我觉得阅读彭著确实是一次弥足珍贵的阅读经历。
对于中国直接选举制度的发展,作者分几步进行了论证,每一步结论的提出都有在这之前进行的直接选举制度比较中得出的理论结论的支撑。细细考量,我不由对这些我也很容易持有的想法提出了疑问。
作者首先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直接选举应该向上推进,因为已具备各种条件,这些条件涉及商品经济、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直选经验、公民利益意识、国际安全环境、物质技术保障等方方面面,但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不利条件。这些条件论证都基于作者在比较视野中对直接选举制的社会条件的分析。这里姑且认可从理论分析和分别比较中得出的条件及其具体指标确为直接选举制推行所必需。但是,这些条件是否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必然都能服务于直接选举制的构建,相互之间有无互相掣肘,却是作者所不曾论及的。但是由于有比较历史经验得来的对社会条件的分析,作者提出的应加快推进直接选举制的论断自然不是仅凭价值喜好的善良意愿。